阿桂奏王家莊引河情形詩以志悶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十六堡知功難就,因之籌及王家莊。

引河深浚可吸溜,則亦從之令慎詳。

自夏徂秋逮兩月,不加督率廑南望。

邇緣水長三尺餘,況近白露候已涼。

恐失機會因啟放,初時奔注誠汪洋。

而何半日勢遂緩,下流不免仍淤塘。

無已復為蓄水法,接築長壩圖順黃。

河決吾亦經之屢,未如此次為時長。

嗟哉豫民受昏墊,愧心萵目徒茫茫。

秦省近經報得雨,雨優水足應倍常。

源漲委必益浩瀚,庶幾因是功堪償。

吁嗟行水慚無術,七言識事增徊徨。

詩詞問答

問:《阿桂奏王家莊引河情形詩以志悶》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陽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六十四

2. 十六堡漫工屢築不就阿桂等議移上於七堡之王家莊開引河勢順且直因如所請諭令妥慎為之

參考注釋

王家

(1).猶王室,王朝,朝廷。《書·武成》:“至於 大王 ,肇基王跡, 王季 其勤王家。” 孔穎達 疏:“ 王季 修 古公 之道,諸侯順之,是能纘統 大王 之業,勤立王家之基本也。” 唐 呂溫 《道州律令要錄序》:“太尉侍中勤勞王家,惠於生人。” 宋 強至 《上參政趙侍郎啟》:“十載台路,一心王家。” 王國維 《頤和園長詞》:“上相留都擁大牙,東南諸將翊王家。”

(2).王侯之家。《後漢書·梁冀傳》:“又多拓林苑,禁同王家。” 南朝 梁 沉約 《彌勒贊》:“脫屣王家,來承寶位。”

引河

為引水灌溉而開挖的河道

吸溜

謂口或鼻帶聲吸氣或吸物。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孩子只七歲,嚇得吸溜著鼻涕要哭的樣子。” 管樺 《清風店》二:“老頭子拿一個手指頭在手心裡點了點,便吸溜著(把鼻煙)揉進鼻孔里去了。”

不加

(1).不能超過。 三國 魏 嵇康 《明膽論》:“敬覽來論,可謂誨亦不加者矣。”

(2).不能支撐。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縱 聰 獨力不加,走出陣去。”《東周列國志》第五回:“眾人自度氣力不加,只得降順。”

(3).不予。 毛 * 《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凡不持槍抵抗,不陰謀破壞者,人民解放軍和人民政府一律不加俘虜,不加逮捕,不加侮辱。”

督率

監督率領

三尺

(1) 指劍,劍約長三尺,故以“三尺”為劍的代稱

(2) 指法律。古時把法律條文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法律為“三尺法”,簡稱“三尺”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白露

節氣名,每年九月上旬交節

機會

(1) 具有時間性的有利情況;時機

中興機會。——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給受傷者一個治療的機會

(2) 指關鍵

(3) 要害

初時

起初;開始的時候。《戰國策·魏策三》:“初時 惠王 伐 趙 ,戰勝乎 三梁 。”《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一·子夜歌三九》:“初時非不密,其後日不如。”《水滸傳》第四六回:“那伙人初時不知,輪著槍棒趕來。” 許地山 《暗途》:“初時雖覺得有些妨礙,不多一會,什麼都可以在幽暗中辨別一點。”

奔注

奔流灌注。 唐 李白 《早過漆林渡寄萬巨》詩:“漏流昔吞翕,沓浪競奔注。” 明 歸有光 《水利論》:“自 湖州 諸溪從 天目山 西北 宣州 諸山谿水所奔注,而從 吳江 過 甫里 ,經 華亭 青龍江 以入海。” 郁達夫 《沉淪》:“他覺得全身的血液都往上奔注的樣子。”

汪洋

(1) 形容水勢浩大,寬廣無邊

(2) 形容人的氣度寬宏或文章氣勢磅礴

而何

(1).猶如何。怎樣。《左傳·昭公四年》:“ 牛 謂 叔孫 :‘見 仲 而何?’” 杜預 註:“而何,如何。”

(2).猶如何。怎么。《左傳·襄公二十二年》:“謂我敝邑,邇在 晉國 ,譬諸草木,吾臭味也,而何敢差池?”《孟子·盡心下》:“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漢 王充 《論衡·順鼓》:“久雨湛水溢,誰致之者……擊鼓攻社,而何救止?”

半日

(1) 一天之半

(2)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頗久

不免

免不了;難免

這段公路太窄,往來車輛有時不免擁塞

無已

(1) 沒有休止;不止

誅求無已

(2) 不得已

蓄水

(1) 為了灌溉、水力發電、防汛或類似的用途而將水攔蓄起來

(2) 儲存水

山坡上建池蓄水

未如

(1).不如。 唐 岑參 《觀楚國寺璋上人寫<一切經>,院南有曲池深竹》詩:“此地日清淨,諸天應未如。” 唐 高駢 《依韻奉酬李迪》:“詩成斬將奇難敵,酒熟封侯快未如!”

(2).猶言無可奈何。 唐 耿湋 《酬暢當》詩:“幾度曾相夢,何時定得書……且對尊中酒,千般想未如。”

此次

(1).這一星次。古人把黃道附近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由西向東分別命名為星紀、玄枵等十二次。並認為歲星每年行經一個星次,為一歲終年。“此次”即指該年歲星行經的星次範圍。《左傳·襄公三十年》:“猶可以終歲,歲不及此次也已。”

(2).這一次,這一回。《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除去此次開銷,大約還有萬金之譜。”

為時

從時機或時間上看

為時只十有一月。——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為時過早

嗟哉

嘆詞。 漢 馬援 《武溪深行》:“滔滔 武溪 一何深,鳥飛不度,獸不敢臨,嗟哉 五溪 兮多毒淫。”《後漢書·耿弇傳論》:“嗟哉,義重於生,以至是乎!” 唐 韓愈 《嗟哉董生行》:“嗟哉 董生 朝出耕,夜歸讀古人書,盡日不得息。”

昏墊

陷溺。指困於水災。亦指水患,災害。《書·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 孔穎達 疏:“言天下之人,遭此大水,精神昏瞀迷惑,無有所知,又若沉溺,皆困此水災也。 鄭 云:‘昏,沒也;墊,陷也。 禹 言洪水之時,人有沒陷之害。’” 南朝 宋 謝靈運 《游南亭》詩:“久痗昏墊苦,旅舘眺郊歧。” 宋 王安石 《上龔舍人書》:“比聞天子念東南之民困於昏墊,輟侍從之臣,親至其地以勞徠安集之。” 清 魏源 《籌河篇下》:“ 沁水 濁悍衝決,使北行入 運 ,則 衛輝 必有昏墊之虞。”

愧心

羞慚之心。《左傳·昭公二十年》:“其祝史薦信,無愧心矣。”

茫茫

遼闊曠遠的樣子;模糊不清楚

長天茫茫。——唐· 李朝威《柳毅傳》

野茫茫。——《樂府詩集·雜歌謠辭·敕勤歌》

夫之茫茫。——明· 顧炎武《復庵記》

茫茫的前景

別時茫茫江浸月。——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倍常

(1).八尺為尋,倍尋為常,倍常為三丈二尺。 唐 柳宗元 《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由屏南室中入 * ,倍常而上,始黑,已而大明,為上室。”

(2).大不同於一般。 唐 馮贄 《雲仙雜記》卷五:“ 李初直 遇與人相知,則曰:‘棠棣之好,何以過此。’喜慶倍常。”《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夫妻二人歡喜倍常。”

浩瀚

(1) 水勢廣大的樣子

浩瀚大海

(2) 廣闊的

浩瀚的沙漠

(3) ;大量的

典籍浩瀚

庶幾

(1) 或許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測

寡人以為善,庶幾息兵革。——《史記·秦始皇本紀》

(2) 差不多;近似

全我社稷口,可以庶幾乎!

(3) 指賢者或可以成才的人

因是

猶因此。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九:“余謂 吳 師壓 魯 , 魯 亡無日, 有若 視父母之邦阽危如此,義氣所激,願與宵攻之列,使誠因是而死,得死所矣。”《水滸傳》第四一回:“小弟去 無為軍 打聽,正撞見這個兄弟出來喫飯,因是得知備細。”《儒林外史》第三六回:“門生並不會作八股文章,因是後來窮之無奈,求個館也沒得做。”

吁嗟

(1).嘆詞。表示憂傷或有所感。《楚辭·卜居》:“吁嗟嘿嘿兮,誰知吾之廉貞。”《文選·謝朓<和王著作八公山詩>》:“平生仰令圖,吁嗟命不淑。” 李善 注引 薛君 《韓詩章句》:“吁嗟,嘆辭也。” 陳毅 《感事書懷》詩:“吁嗟我與汝,滄海之一粟。”

(2).嘆詞。表示讚美。 明 黃溥 《閒中今古錄》:“至今兒孫主沙漠,吁嗟 趙 氏何其隆!” 清 黃遵憲 《紀事》詩:“吁嗟 華盛頓 ,及今百年矣。”

(3).哀嘆;嘆息。《孔子家語·執轡》:“民惡其殘虐,莫不吁嗟。” 漢 王符 《潛夫論·救邊》:“一人吁嗟,王道為虧。” 唐 寒山 《詩》之二○四:“世人何事可吁嗟,苦樂交煎勿底涯。”《剪燈新話·秋香亭記》:“女吁嗟抑塞,不能致辭。”《紅樓夢》第三五回:“那鸚哥便長嘆一聲,竟大似 黛玉 素日吁嗟音韻。”

行水

(1).行於水上。《周禮·考工記序》:“作車以行陸,作舟以行水。”

(2).流動的水;水流。《素問·五常政大論》:“地裂冰堅,少腹痛,時害於食,乘金則止水增,味迺鹹,行水減也。” 王冰 註:“行水,河渠流注者也。” 清 阮元 《清遠峽記》:“此二山( 七里瀧 、 羚羊峽 ),行水之地形皆與 清遠 等,而 羚羊峽 過 廣西 一省之水為尤巨。”

(3).使水流通;治水。《孟子·離婁下》:“ 禹 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漢書·溝洫志》:“令吏民勉農,盡地利,平繇行水,勿使失時。” 宋 曾鞏 《襄州宜城縣長渠記》:“後世欲行水溉田者,往往務躡古人之遺蹟,不考夫山川形勢古今之同異,用力多而收功少。”

(4).謂用水潔身以祈佛。《南史·齊竟陵王子良傳》:“數於邸園營齋戒,大集朝臣眾僧,至賦食行水,或躬親其事。”

(5).方言。指水路口的過路費、買路錢;亦指正當的稅收、養路費。 黃谷柳 《蝦球傳·渡船》:“他不是 鶴山 人,他斗膽來設卡收行水。”

巡視水勢。《國語·晉語九》“三年而 知氏 亡” 三國 吳 韋昭 註:“ 知伯 與 韓 魏 伐 趙襄子 ,圍 晉陽 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 知伯 行水, 魏桓子 御, 韓康子 驂乘。”《東周列國志》第八四回:“到第二日, 智伯 親自行水,遂治酒於 懸瓮山 ,邀請 韓 魏 二將軍同視水勢。”

無術

沒有辦法。《管子·治國》:“今也倉廩虛而民無積,農夫以粥子者,上無術以均之也。” 宋 王安石 《和吳御史汴渠》:“救世詎無術,習傳自先王。” 康有為 《大同書》緒言:“生民之禍烈而救之之無術也。”

七言

(1).指七字詩句。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句》:“六言七言,雜出《詩》、《騷》。”《隋書·音樂志上》:“《需雅》,八曲,七言。” 清 沉復 《浮生六記·閒情記趣》:“主考出五七言各一句,刻香為限,行立構思……十六對中取七言三聯,五言三聯。” 清 趙翼 《甌北詩話·杜少陵詩》:“凡七言多上四字相連,而下三字足之。” 魯迅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

(2).指七言詩。《漢書·東方朔傳》:“ 朔 之文辭,此二篇最善。其餘有《封泰山》……八言、七言上下,《從公孫弘借車》,凡 向 所録 朔 書具是矣。” 顏師古 注引 晉灼 曰:“八言、七言詩,各有上下篇。”《陳書·江總傳》:“好學,能屬文,於五言七言尤善。”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七言起於 漢武 柏梁 。”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十:“不知 唐 人五言工,不必再工七言也;古體工,不必再工近體也。”

識事

了解事實;懂得事理。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中》:“夫識事未精,而輕為著述,此其不知量也。” 宋 邵雍 《觀物吟》之三:“識事事非易,知人人所艱。”

徊徨

徘徊彷徨。形容驚悸不安或心神不定。 蔡邕 《琴操》卷下引 漢 王嬙 《怨曠思惟歌》:“雖得餧食,心有徊徨。”《舊唐書·劉仁軌傳》:“怪望既多,徊徨失據。” 元 揭傒斯 《得程翰林揚州訊息》詩:“晷景倐易流,悲來但徊徨。”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西湖主》:“生徊徨終夜,危不自安。”

詩詞推薦

阿桂奏王家莊引河情形詩以志悶原文_阿桂奏王家莊引河情形詩以志悶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