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望鳳凰墩未至寄題》
全文:
鳳凰墩據湖中間,繡漪橋北舟路便。
過橋恰值有風作,果然漪繡生波瀾。
榜人拮据齊邪許,視其意中頗畏難。
長堤咫尺命攏岸,輕輿就陸如橋安。
樓墩遙望擬蓬閬,長歌題寄同憑欄。
卻憶金陵名偶合,七言古律貽青蓮。
浮雲蔽日寓深意,豈無似者吾惕然。
參考注釋
浮雲蔽日
語本《文子·上德》:“日月欲明,浮雲蓋之。”後喻佞奸之徒蔽君上之明。 周詠 《去國吟》:“浮雲蔽日龍蛇蟄,眼中時局如棋枰。”
深意
非常深刻的含意
無似
(1) 無可比擬的
無似興奮
(2) 謙辭,指不肖
惕然
(1).惶恐貌。《晏子春秋·雜上九》:“ 景公 探雀鷇,鷇弱,反之。 晏子 聞之,不待時而入見 景公 ,公汗出惕然。” 漢 劉向 《說苑·尊賢》:“諸侯舉兵以伐 齊 , 齊王 聞之,惕然而恐。” 宋 蘇舜欽 《杜公求退第五表》:“皆由臣謀議弗臧,職業不舉,惕然內訟,深媿初心。”《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 馮相 見了洞門,知非人世,惕然不敢進步入洞。”
(2).憂慮貌。 唐 元稹 《兩省供奉官諫駕幸溫湯狀》:“六軍守衛於空宮,百吏宴安於私室,忝為臣子,誰不惕然。” 宋 陸游 《歲暮感懷》詩:“長老日零落,念之心惕然。” 明 無名氏 《四賢記·義勸》:“你雖然宜室宜家,尚未弄璋弄瓦,妾將邁矣,君可惕然。”
(3).警覺省悟貌。《史記·龜策列傳》:“ 元王 惕然而悟。”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一》:“ 郭汾陽 治第,謂工人曰:‘好築此牆,勿令不牢。’築者釋錘而對曰:‘數十年來,京城達官家牆皆是□□築,今某死,某亡,某敗,某絶,人自改換,牆固無恙。’令公聞之,惕然動心,即日請老。”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在坐諸友聞知,惕然皆有惺悟。”
乾隆名句,望鳳凰墩未至寄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