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尺見百里,群峰互垂鬟

吳寬題海虞錢氏所藏王均章虞山圖

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吳寬的《題海虞錢氏所藏王均章虞山圖》

全文:
扁舟昆湖去,憶向虞山還。
當時迫日暮,未得窮躋攀。
至今三短章,寂寥不重刪。
安知六載後,依然見茲山。
諒無愚公愚,賴有頑仙頑。
頑仙隱居處,深林置柴關。
丹灶火常伏,藥闌苗載芟。
高情付縑素,丹青色斑斑。
茲山臥平野,隱然不成環。
透迤亦甚遠,攢蹙何其慳。
只尺見百里,群峰互垂鬟
飛鳥歸易沒,浮雲出偏閒。
拂水最奇麗,空岩故漩澴。
天風或稍定,石壁仍潺潺。
仙宮對佛寺,妙境非人寰。
獨憐仲雍墓,誰為剪榛菅。
短棹載書卷,浩歌水雲間。
仿佛歸庵翁,往來寶嚴灣。
竊祿本無補,乞身亦多艱。
臥遊畢舊願,坐嘯開塵顏。

吳寬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只尺

亦寫作“只赤”。咫尺。形容距離短。 唐 錢起 《江行無題》詩之六九:“只尺愁風雨, 匡廬 不可登。” 清 方文 《宿義津橋不及訪姚休那先生寄此》詩之一:“只尺南村路,依依有夢親。” 鄧溥 《諸岩開朗者以風洞為最》詩:“天工肯落他山後,土著翻令只赤疑。”

百里

(1).一百里。謂距離甚遠。《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詩·大雅·桑柔》:“維此聖人,瞻言百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宋 蘇軾 《明君可與為忠言賦》:“心苟無邪,既坐瞻於百里;人思其效,將或錫之十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後日之憂者,始服 永公 ‘熟慮其後’一言,真‘瞻言百里’也。”

(2).古時諸侯封地範圍。《孟子·萬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後用以稱諸侯國。參見“ 百里之命 ”。

(3).亦謂地小。《孟子·公孫丑上》:“然而 文王 ( 周文王 )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則百里之國足以獨立矣。”

(4).古時一縣所轄之地。因以為縣的代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縣大率方百里。” 漢 蔡邕 《太尉陳公贊》:“公在百里,有西產之惠,賜命方伯,分 陝 餘慶。” 晉 陶潛 《酬丁柴桑》詩:“秉直司聰,惠於百里。” 唐 王勃 《上明員外啟》:“三冬文史,先兆跡於青衿;百里絃歌,即馳芳於墨綬。”

(5).借指縣令。《後漢書·循吏傳·仇覽》:“ 渙 ( 王渙 )謝遣曰:‘枳棘非鸞鳳所棲,百里豈大賢之路。’” 李賢 註:“時 渙 為縣令,故自稱百里也。”《南齊書·文學傳·崔慰祖》:“帝( 明帝 )欲試以百里, 慰祖 辭不就。” 宋 王禹偁 《畬田詞》序:“苟擇良二千石暨賢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義,庶乎污萊盡闢矣。”

(6).寶劍名。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 吳大帝 有寳刀三,寳劍六。寳劍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

(7).複姓。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見《孟子·萬章上》。

吳寬名句,題海虞錢氏所藏王均章虞山圖名句

詩詞推薦

只尺見百里,群峰互垂鬟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