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洪焱祖的《宛丘》
全文:
壽春之宛丘,十日復五日。
河盤常山蛇,舟舞宋都鷁。
途長冬景短,坐臥厭跼蹐。
未知疏鑿意,何苦紆弗直。
恭惟大聖人,環轍於斯厄。
神龍困泥沙,祥鳳棲枳棘。
平原澹荒煙,猶帶慍見色。
知士多嶮艱,愚夫抱安逸。
有懷重徘徊,延佇三太息。
路轉見孤村,垣低出古驛。
過雨蔓菁青,涼風木綿白。
林疏散雞豚,土廣饒菽麥。
紅裙搖清漪,浣女秋波急。
柳邊當壚婦,倚閣看過客。
數戶賦一兵,優遊且殷實。
北人尚併兼,差徭合眾力。
束矢莫能折,床膚詎剝及。
南人雖弟昆,小戶亦縷析。
歲久弱弗支,貪官肆蠶食。
何當此卜居,賣書買璽栗。
參考注釋
北人
(1).泛稱北方之人。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風操》:“南人賓至不迎,相見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而已;北人迎送並至門,相見則揖,皆古之道也。” 唐 皇甫松 《浪淘沙》詞:“蠻歌豆蔻北人愁,蒲雨杉風野艇秋。” 宋 王安石 《紅梅》詩:“春半花纔發,多應不奈寒。北人初未識,渾作杏花看。”
(2).特指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資治通鑑·後晉齊王開運三年》:“ 契丹 翰林承旨、吏部尚書 張礪 言於 契丹 主曰:‘今 大遼 已得天下,中國將相宜用中國人為之,不宜用北人及左右近習。’”
(3).複姓。《莊子·讓王》有 北人無擇 。
併兼
合併;併吞。《墨子·非攻下》:“今天下之諸侯,將猶多皆免功伐併兼,則是有譽義之名,而不察其實也。”《史記·蘇秦列傳》:“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併兼。”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政事》:“ 江左 造創,豪族併兼。” 清 吳偉業 《茸城行》:“非為仇家告併兼,即稱盜賊通囊槖。”
兼併;吞併。 明 張敬修 《太師張文忠公行實》:“貧民不至獨困,豪民不能併兼。”《東周列國志》第二二回:“ 公子申 果堪主社稷,即當扶立為君,以脩鄰好,不然,便可併兼其地。” 清 林則徐 《清釐福州小西湖界址告示》:“豈忍縱豪右之併兼,而致良農之坐困。”
差徭
徭役。 宋 范仲淹 《奏重定職田頃畝》:“如將地土影庇,令免卻合入差徭及抑配。” 明 高明 《琵琶記·義倉賑濟》:“身充里正實難當,雜泛差徭日夜忙。”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編審·總論》:“每有差徭,俱照丁派。”
合眾
(1).聚合眾人。《周禮·春官·大宗伯》:“大封之禮,合眾也。” 鄭玄 註:“正封疆溝塗之固,所以合聚其民。” 漢 班固 《西都賦》:“連交合眾,騁騖乎其中。” 宋 曾鞏 《敘盜》:“其創作兵仗,合眾以轉刼數百里之間,至於賊殺良民。”
(2).拒眾,抵禦強敵。《孫子·地形》:“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
(3).猶示眾。《宣和遺事》前集:“聖旨:‘胡僧疎放, 道堅 乃中國人,送 開封府 刺面決配,於 開寳寺 前合眾。’”
(4).指合眾國。具有相對獨立的幾個邦或州聯合組成一中央政府的國家。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在 李自成 之世,則賑飢、濟困為不可已;在今之世,則合眾、共和為不可已。”
洪焱祖名句,宛丘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