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夏竦的《奉祀禮畢還京》
全文:
先天密命啟禎期,侯日靈文降紫闈。
恭館靖冥尊妙化,帝居齋祓擁純禧。
勒鴻昭姓增梁甫,報本祈年款魏脽。
真御下臨彰日臨,嘉生誕降示天隨。
丕承實緒增寅畏,惠迪靈猷霧肅祇。
國陽郊報尊天位,欽奉後祇將合祭。
仁里爰瞻嚴父祠,徐鑾式徇黎萌意。
攸司經始兮載嚴,象物應斯兮紹至。
熒煌先道兮珍符,煥衍參塗兮藻衛。
真場合奏兮笙鏞,靈恥欽柴兮圭幣。
三氣晬容兮仰覿,八景飛與兮降格。
青祺簡簡兮淵沖,瑞命禳兮山積。
合飲譙城洽睿慈,仁風溥暢宣和懌。
製畿睢水煥先謨,惠露汪洋敷潤澤。
納賈陳詩兮總舊章,念功繼絕兮昭明德。
近甸回衡景念新,太宮歸格物華春。
太和充郁層霄外,協氣周流率土濱。
穆穆天章騰聖域,巍巍道蔭庇生民。
體元化,敘彝倫,須則兮穹旻。
觀秘奧,守精真,謹度兮聲身。
四貉兮來同,千齡兮應會。
甘實兮積中,英蕤兮發外。
皇哉曼壽保丕基,青簡遐昭帝者儀。
道冠周詩心翼翼,功逾夏載日孜孜。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太和
見“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間沖和之氣。《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義:“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漢書·敘傳上》:“沐浴玄德,稟卬太和。”《文選》作“太龢”。 唐 元稹 《競渡》詩:“數極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積為豐登之慶。”
(2).人的精神、元氣;平和的心理狀態。 唐 劉長卿 《同姜濬題裴式微餘干東齋》詩:“藜杖全吾道,榴花養太和。” 宋 司馬光 《論燕飲狀》:“伏望陛下當此之際,悉罷燕飲,安神養氣……無益奉養者,皆不宜數御以傷大和。” 宋 陸游 《蓬戶》詩:“白頭萬事都經遍,莫為悲傷損太和。”
(3).謂太平。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選·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華委世。” 李善 註:“太和,謂太平也。” 唐 陸贄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思與海內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興。”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詩:“昔聞有 明 全盛日,長養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惲敬 《答陳雲渠書》:“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樂矣。”
(5). 魏 鼓吹曲名。《晉書·樂志下》:“改《上邪》為《太和》,言 明帝 繼體承統, 太和 改元,德澤流布也。”
(6).雅樂名。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雅樂部》:“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沖和、舒和三曲。”《金史·樂志上》:“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名之曰‘太和’。”
層霄
(1).高空。 晉 庾闡 《遊仙詩》之三:“層霄映紫芝,潛澗汎丹菊。” 唐 李白 《大獵賦》:“彼層霄與殊榛,罕翔鳥與伏兔。”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東上入石峽,峽兩峰中剖,上摩層霄,裂罅相距不及丈。” 鄭澤 《讀鈍庵紅薇感舊記作》詩:“金風吹素節,陰曀幔層霄。”
(2).指雲氣。 宋 蘇軾 《西江月·頃在黃州》詞:“照野瀰瀰淺浪,橫空隱隱層霄。”
協氣
和氣。《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協氣橫流,武節猋逝。” 李善 註:“協氣,和氣也。” 宋 陸游 《天申節賀表》:“協氣熏為太平,華夷銜莫報之德。”《宋史·樂志八》:“靈光下燭,協氣斯陳。” 明 張居正 《軒皇問道治世長生頌》:“湻化浹蟲蛾,協氣蒸輿蓋。”
率土
(1).“率土之濱”之省。謂境域之內。《詩·小雅·北山》:“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王引之 《經義述聞·毛詩中》:“《爾雅》曰:‘率,自也。自土之濱者,舉外以包內,猶言四海之內。’” 漢 班固 《明堂詩》:“普天率土,各以其職。”《北齊書·文宣帝紀》:“百僚師師,朝無秕政,網疏澤洽,率土歸心。”《新唐書·孫伏伽傳》:“以率土之富,何索不致,豈少此物哉。” 清 方文 《石臼湖訪邢孟貞》詩:“率土皆怨痛,況乃忠孝臣。”
(2).猶王土。指京畿地區。 唐 張署 《贈韓退之》詩:“渙汗幾時流率土,扁舟西下共歸田。”
夏竦名句,奉祀禮畢還京名句
名句推薦
西鄙梚槍未掃除,營中慷慨請行初
楊億《鄭工部陝西隨 * 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