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陸龜蒙的《奉和襲美夏景沖澹偶作次韻二首》
全文:
蟬雀參差在扇紗,竹襟輕利籜冠斜。
壚中有酒文園會,琴上無弦靖節家。
芝畹煙霞全覆穗,橘洲風浪半浮花。
閒思兩地忘名者,不信人間發解華。
只於池曲象山幽,便是瀟湘浸石樓。
斜拂芡盤輕鶩下,細穿菱線小鯢游。
閒開茗焙嘗須遍,醉撥書帷臥始休。
莫道仙家無好爵,方諸還拜碧琳侯。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兩地
(1).兩處;兩個地方。 南朝 梁 何遜 《與胡興安夜別詩》:“念此一筵笑,分為兩地愁。” 唐 元稹 《齊煚饒州刺史王堪澧州刺史制》:“俾分兩地之憂,佇聽二天之諺。”《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想我 何玉鳳 遇見這位 安伯父 ,兩地成全,一丘合葬,可見‘不求人’的這句話斷説不起。” 魯迅 許廣平 有《兩地書》。如:他們分居兩地多年了。
(2).猶兩府。借指中書省、樞密院。 宋 無名氏 《新編分門古今類事·子京兩地》:“ 宋子京 在 蜀 有詩三百篇,名曰《猥藁》。常吟曰:‘碧雲自有三年信,明月長為兩地愁。’以公之才望,竟不登兩地,愁憤而薨,人以為此詩之讖也。” 宋 范仲淹 《答手詔條陳十事》:“ 范仲淹 、 富弼 皆在兩地,所宜盡心,為國家諸事建明,不得顧避。”
忘名
不慕聲譽。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名實》:“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
不信
(1).不相信。《書·湯誓》:“爾無不信,朕不食言。” 孔穎達 疏:“汝無得不信我語。” 宋 曾鞏 《南湖行》之一:“生長江湖樂卑濕,不信中州天氣和。” 元 關漢卿 《救風塵》第二折:“不信好人言,必有悽惶事。”
(2).不誠實;不信實。《詩·小雅·蒼伯》:“慎爾言也,謂爾不信。”《史記·穰侯列傳》:“夫 三晉 之相與也, 秦 之深讎也。百相背也,百相欺也,不為不信,不為無行。”
(3).猶言難道。《水滸傳》第六回:“胡説!這等一個大去處,不信沒齋糧?”
人間
指整個人類社會;世間
要留清白在人間。——明· 于謙《石灰吟》詩
人間四月芳菲盡。——宋· 沈括《夢溪筆談》
發解
(1) 唐 宋 時,應貢舉合格者,謂之選人,由所在州郡發遣解送至京參與禮部會試,稱“發解”。 宋 司馬光 《論諸科試官狀》:“臣伏見朝廷取勘諸處發解考試諸科官,以所解之人到省十有九不中者。” 宋 李上交 《近事會元·罪發解官員》:“ 後唐 明宗 長興 三年,詔選人文解不合式,罪發解官員。”《宋史·選舉志一》:“﹝ 崇寧 三年詔﹞天下取士,悉由學校升貢,其州郡發解及試禮部法並罷。”《續資治通鑑·宋太宗端拱元年》:“先是 開封府 發解,如諸州之制,皆府官專其事。是秋,以府事繁劇,始別勑朝臣主之,定名訖,送府發解如式。”
(2) 明 清 時鄉試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考中舉人第一名為“發解”。 明 王鏊 《震澤長語》卷下:“ 唐寅 字 子畏 ,少有逸才,發解 應天 第一。”《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此位是本縣大名士,你只看他今科發解,還是發魁?” 清 戴名世 《宋嵩南制義序》:“先生年踰弱冠,即發解 江 南,為第一人;旋登進士,入史館。”
(3)泛指鄉試考中舉人。《古今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莫稽 由此才學日進,名譽日起,二十三歲發解連科及第。”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篇:“﹝《鐵花仙史》﹞ 誠齋 又招 儒珍 為西賓,而 蔡其志 晚年孤寂,亦屢來迎 王 ( 王儒珍 ),養以為子,亦發解,娶 誠齋 之女 馨如 。”
(4)猶起解。舊時謂押送犯人。《古今小說·楊八老越國奇逢》:“ 王興 道:‘且莫細談,明早老將軍起身發解時,我站在傍邊,你只看著我,喚我名字起來,小人自來與你分解。’”《說岳全傳》第三四回:“﹝ 粘罕 ﹞遂傳令叫小元帥 金眼郎郎 、 銀眼郎郎 :‘你二人領兵一千,將 吉青 上了囚車,連軍器馬匹,一齊解往四狼主那邊去。’二人領命,立刻發解起身。”
陸龜蒙名句,奉和襲美夏景沖澹偶作次韻二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