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王灼的《送元思師》
全文:
思師講法華,眾說積丘墳。
嘗擾師子座,受降千人軍。
猶嫌文字傳,聖域未策勛。
欲唱江南曲,試披楚塞雲。
良才大蔽牛,匠者宜揮斤。
箭鋒或相直,對面同一欣。
古人得解脫,乃不厭多聞,歸業閱故書,請以道眼分。
參考注釋
古人
泛指前人,以區別於當世的人
解脫
(1) 佛教指脫離苦惱,自在無礙
果解脫否。——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2) 甩掉;脫身
諸事紛擾,使他無以解脫
(3) 開脫
為人解脫罪責
不厭
(1).不嫌;不加以排斥。《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韓非子·難一》:“戰陣之間,不厭詐偽。”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凡此皆有倫有脊之言,雖巧而不厭其巧。”
(2).不合。《文選·班彪<王命論>》:“取捨不厭斯位,符瑞不同斯度,而苟昧權利,越次妄據,外不量力,內不知命,則必喪保家之主。” 李善 注引 韋昭 曰:“厭,合也。”
(3).不滿足;不飽。厭,通“ 饜 ”。《楚辭·離騷》:“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史記·伯夷列傳》:“然 回 也屢空,糟穅不厭,而卒蚤夭。”《漢書·王莽傳中》:“富者犬馬餘菽粟,驕而為邪;貧者不厭糟糠,窮而為姦。” 明 方孝孺 《贈金溪吳仲實序》:“必學於詩、書、禮、樂、六藝之文至於終身而不厭。”
(4).不服。《漢書·景帝紀》:“諸疑獄,若雖文致於法而於人心不厭者,輒讞之。” 顏師古 註:“厭,服也。”
不魘,不做惡夢。厭,通“ 魘 ”。
多聞
見多識廣
博學多聞不是一件壞事
歸業
回復原來的正業。主要指農業。《資治通鑑·唐肅宗至德元年》:“ 滎陽 、 陳留 脅從兵,皆散令歸業。”《宋史·太宗紀一》:“沒界外民歸業,仍給復三年。” 宋 岳飛 《申省破曹成捷狀》:“及奪到被虜人民數萬人放令歸業。”
故書
舊書;古書。《新唐書·文藝傳中·鄭虔》:“ 虔 追紬故書可誌者得四十餘篇,國子司業 蘇源明 名其書為《會粹》。”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五·文椒本草》:“《癸辛雜識》云:‘至斥賣內府故書於廣濟庫,有出相彩畫《本草》一部,極奇。’” 章炳麟 《訄書·原變》:“惟玉獨無所見於故書軼事。”
道眼
(1).佛教語。指能洞察一切,辨別真妄的眼力。《敦煌變文匯錄·維摩詰經問疾品變文》:“必使天龍開道眼,教伊八部悟深因。” 宋 蘇軾 《與王定國書》:“粉白黛緑者,俱是火宅中狐狸射干之流,願公以道眼照破。”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餘·藝文賞鑒一》:“今此幅得 李唐 法,世人以肉眼觀之,則無足取也。若以道眼觀之,則形不足而意有餘矣。” 易宗夔 《新世說·巧藝》:“具道眼者,必有以教我。”
(2).曠野中行人踩出來的小路。 劉白羽 《一個溫暖的雪夜》:“開頭天黑得伸手不見五指,後來風雪又下得漫天漫地,不知道什麼時候一離開道眼,我們就在荒草甸子裡轉游開了。”
(3).辦法;主意。 端木蕻良 《科爾沁旗草原》十八:“你的道眼比我多,快快想個好法子,把 大山 那小子煙消火滅。” 曲波 《林海雪原》十三:“快把你的道眼拿出來呀!留在肚子裡叫它生小崽呀!”
(4).指達到目的的途徑。 梁斌 《播火記》二一:“你天不怕地不怕,連我也不看在眼裡。道眼兒越走越窄,窄到擠不過身子去了。”
(5).言外之意。 管樺 《小英雄雨來》一:“ 雨來 聽出 鐵頭 話裡面有道眼,就折轉身,朝著河沿跑。”
王灼名句,送元思師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