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蘇軾的《李杞寺丞見和前篇復用元韻答之》
全文:
獸在藪,魚在湖,一入池檻歸期無。
誤隨弓旌落塵土,坐使鞭箠環呻呼。
追胥連保罪及孥,百日愁嘆一日娛。
白雲舊有終老約,朱綬豈合山人紆。
人生何者非蘧廬,故山鶴怨秋猿孤。
何時自駕鹿車去,掃除白髮煩菖蒲。
麻鞋短後隨獵夫,射弋狐兔供朝晡。
陶潛自作五柳傳,潘閬畫入三峰圖。
吾年凜凜今幾余,知非不去慚衛蘧。
歲荒無術歸亡逋,鵠則易畫虎難摹。
參考注釋
弓旌
(1).弓和旌。古代徵聘之禮,用弓招士,用旌招大夫。《左傳·昭公二十年》:“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孟子·萬章下》:“敢問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後遂以“弓旌”泛指招聘賢者的信物。《古文苑·邯鄲淳<後漢鴻臚陳君碑>》:“ 初平 之元,禁罔蠲除,四府並辭,弓旌交至。” 章樵 註:“弓旌,所以招聘賢者。” 唐 竇常 《早發金鉤店寄奚十唐大二茂才》詩:“寄謝金門侶,弓旌誤見招。”
(2).借指延聘。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羅鄴》:“ 崔安潛 侍郎廉問 江西 , 鄴 適飄蓬 湘 浦 間, 崔 素賞其作,志在弓旌,竟為幕吏所沮。” 清 顧炎武 《與王虹友書》:“流寓 關 華 ,已及二載,幸得棲遲泉石,不與弓旌。”
塵土
細小的土灰
鞭箠
1.鞭子。亦用作比喻。《國語·吳語》:“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軍士使寇令焉。” 漢 劉向 《說苑·談叢》:“騏驥日馳千里,鞭箠不去其背。” 歐榘甲 《新廣東》五:“鄙人雖淺陋,願執鞭箠為馬前卒。” 何其芳 《一個平常的故事》:“讓我的歌唱變成鞭箠。”
2.鞭打。《東觀漢記·和熹鄧皇后傳》:“宮人盜者,即時首服,不加鞭箠,不敢隱情。”《太平廣記》卷四八*九引 唐 無名氏《冥音錄》:“幼時,每教其藝,小有所未至,其母輒加鞭箠,終莫究其玅。”《二刻拍案驚奇》卷八:“明日主人尋究,定遭鞭箠。” 劉師培 《悲佃篇》:“若輸稅逾期,則鞭箠之慘,無異於公庭。”
3.比喻督促、勉勵。 梁啓超 《中國積弱溯源論》第一節:“但使有一姓能箝制我而鞭箠我者,我即從而崇拜之擁護之。”
4.征服,控制。 清 姚鼐 《書<貨殖傳>後》:“方 秦始皇 統一區夏,鞭箠夷蠻,雄略震乎當世。”
呻呼
(1).因勞苦疾痛而呻吟呼喊。《列子·周穆王》:“有老役夫,筋力竭矣,而使之彌勤,晝則呻呼而即事,夜則昏憊而熟寐。”《三國志·魏志·華佗傳》:“ 彭城夫人 夜之厠,蠆螫其手,呻呼無賴。” 宋 蘇軾 《藥誦》:“然舊苦痔,至是大作,呻呼幾百日。”
(2).高吟;吟嘯。 唐 柳宗元 《婁秀才花下對酒唱和詩序》:“君子遭世之理,則呻呼踴躍以求知於世……故形於文字,伸於歌詠。”
蘇軾名句,李杞寺丞見和前篇復用元韻答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