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張伯端的《採珠歌》
全文:
貧兒衣中珠,本自圓明好。
不會自尋求,卻數他人寶。
數他寶,終無益,只是教君空費力。
爭如認取自家珍,價值黃金千萬億。
此寶珠,光最大,遍照三千大千界。
從來不解少分毫,剛被浮云為障礙。
自從認得此摩尼,泡體空花誰更愛。
佛珠還與我珠同,我性即歸佛性海。
珠非珠,海非海,坦然心量包法界。
任你塵囂滿眼前,定慧圓明常自在。
不是空,不是色,內外皎然無壅塞。
六通神慧妙無窮,自利利他寧解極。
見即了,萬事畢,絕學無為度終日。
怕兮如未兆嬰兒,動止隨緣無固必。
不斷妄,不修真,真妄之心總屬塵。
從來萬法皆無相,無相之中有法身。
法身即是天真佛,亦非人兮亦非物。
浩然充塞天地間,只是希夷並恍惚。
垢不染,光自明,無法不從心裡生。
心若不生法自滅,即知罪福本無形。
無佛修,無法說,丈夫智見自然別。
出言便作獅子鳴,不似野牛論生滅。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浩然
(1).水盛大貌。《法苑珠林》卷八二引 南朝 齊 王琰 《冥祥記》:“時積雨大水, 懿 前望浩然,不知何處為淺,可得揭躡。”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一》:“崖頭之南,江流浩然自放。” 魯迅 《墳·科學史教篇》:“洪波浩然,精神亦以振,國民風氣,因而一新。”
(2).廣大壯闊貌。《管子·內業》:“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藏以為泉原。浩然和平,以為氣淵。”《淮南子·要略》:“誠通其志,浩然可以大觀矣。” 唐 李白 《日出入行》:“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 明 方孝孺 《題<鄭叔致字辭>後》:“發之為文章,則浩然而無涯。” 魯迅 《故事新編·理水》:“吾嘗登 帕米爾 之原,天風浩然,梅花開矣,白雲飛矣。”
(3).正大豪邁貌。 晉 陶潛 《扇上畫贊》:“至於 於陵 ,養氣浩然。” 元 張可久 《金字經·偕王公實尋梅》曲:“浩然英雄氣,塞乎天地間。”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三:“﹝ 趙忠節 ﹞有俠丈夫風,呼盧縱飲,意氣浩然。”參見“ 浩然之氣 ”。
(4).不可阻遏、無所留戀貌。《孟子·公孫丑下》:“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後浩然有歸志。” 朱熹 集註:“浩然,如水之流不可止也。” 唐 溫庭筠 《送人東遊》詩:“荒戍落黃葉,浩然離故關。” 清 徐士鸞 《宋艷·叢雜》:“ 楊蟠 宅在 錢塘湖 上,晚罷 永嘉郡 浩然掛冠。” 朱自清 《“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再到 南美洲 去看那茫茫的大沙漠……到 南沙群島 去看那鬱郁的大森林--於是浩然歸國。”
充塞
(1) 塞滿、充滿
幻想充塞了睡夢者的頭腦
充塞朝廷
(2) 閉塞;阻絕
仁義充塞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會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天地之聞。——清· 黃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動天地。——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比喻人們活動的範圍
(3) 指天地之間,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呂氏春秋·慎行論》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調劑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養人也。
只是
(1) 僅僅是
我來找你,沒有什麼要緊的事兒,只是拉拉家常罷了
(2) 但是
他的作業全做對了,只是字寫得不夠端正
希夷
(1).《老子》:“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 河上公 註:“無色曰夷,無聲曰希。”後因以“希夷”指虛寂玄妙。 南朝 梁 蕭統 《謝敕參解講啟》:“至理希夷,微言淵奧,非所能鑽仰。” 唐 權德輿 《奉和鄭賓客相公攝官豐陵扈從之作》詩:“莫究希夷理,空懷渙汗恩。”
(2).指虛寂玄妙的境界。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臣聞上聖玄邈,獨超乎希夷;彊名之極,猶存乎罔象。” 唐 錢起 《奉和聖制登會昌山應制》詩:“睿想入希夷,真游到 具茨 。”
(3).謂清靜無為,任其自然。《北史·序傳·李行之》:“年將六紀,官歷四朝,道協希夷,事忘可否。” 唐 白居易 《病中宴坐》詩:“外安支離體,中養希夷心。” 宋 范成大 《太上皇帝靈駕發引輓歌詞》之一:“宵旰三星紀,希夷十閏年。”
(4).指道家、道士。 唐 元稹 《周先生》詩:“希夷 周先生 ,燒香調琴心。” 明 高啟 《與王隱君宿貞寧守道館》詩:“願從希夷游,稽首青牛翁。” 清 高孝本 《登華山》詩:“希夷雲際臥,毛女樹邊逢。”
恍惚
(1) 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精神恍惚
(2) 證名。指神思不定、慌亂無主。由於七情內傷、外邪內乾、發汗過多而損傷心氣,以致精神不定
張伯端名句,採珠歌名句
名句推薦
詩詞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