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約池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清約池原文

約為儉之德,儉則無不清。

六計弊曰廉,惟清廉乃成。

此池曰清約,蓋以半畝名。

即境絜矩之,亦足惕我情。

小廉緣大1一1法,大1一1法賴誰評。

中庸廿一章,示我誠則明。

詩詞問答

問:清約池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清約池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庚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三十五

參考注釋

無不

沒有不;全是。《禮記·中庸》:“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序:“風雨晦明,無不從順。”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序》:“凡六經 孔子 之書,無不牽合其論,而上下其詞也。” 魯迅 《朝花夕拾·<狗·貓·鼠>》:“ 日耳曼 人走出森林雖然還不很久,學術文藝卻已經很可觀,便是書籍的裝潢,玩具的工致,也無不令人心愛。”

六計

(1).古 * 察官吏的六項內容。《周禮·天官·小宰》:“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灋,六曰廉辨。” 賈公彥 疏:“六者不同,既以廉為本,又計其功過多少而聽斷之,故云六計。”廉,考察。 清 錢謙益 《刑科給事中薛大中父約贈征仕郎制》:“本六計之弊廉能,又以清白訓子。” 清 趙翼 《芸浦奉命來撫江南》詩:“民慶二餔長有托,吏遵六計未全違。”

(2).指六出奇計。語本《史記·陳丞相世家》:“﹝ 陳平 ﹞凡六出奇計,輒益邑,凡六益封。奇計或頗祕,世莫能聞也。” 元 陳基 《二十六日自通州赴淮安》詩:“六計西來思撓 楚 ,三軍左袒欲安 劉 。”

清廉

清白廉潔

清約

清廉儉約

公雖自信清約。——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絜矩

絜,度量;矩,畫方形的用具,引申為法度。儒家以絜矩來象徵道德上的規範。《禮記·大學》:“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鄭玄 註:“絜,猶結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道,謂當執而行之,動作不失之。” 朱熹 集註:“絜,度也。矩,所以為方也……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則上下四方,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 唐 顏真卿 《河南府參軍郭君神道碑銘》:“夫孝弟之至,絜矩之道。” 宋 葉適 《陳彥群墓志銘》:“至其他察性命以絜矩,奮豪傑以特興,亦多微妙奇偉,非穎秀士親承其旨趣,固莫能通。”《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他兩個既有這番志嚮,又説的這等明白,你我如今竟把這樁事責成他兩個辦起來,才是個‘絜矩之道’。”

小廉

小事上的廉潔。因非大德,故曰小廉。 漢 賈誼 《新書·益壤》:“布衣者,飾小行,競小廉,以自託於鄉黨邑里。” 清 侯方域 《朋黨論》上:“﹝小人﹞無朋則無黨,而飾曲謹為學術,假小廉為操守。”

中庸

(1) 儒家的道德標準,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調和折中

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論語·雍也》

(2) 見“四書”

(3) 德才平常;中材

材能不及中庸。——漢· 賈誼《過秦論》

一章

(1).歌曲詩文的一段,亦指詩文的一篇。 漢 王充 《論衡·自紀》:“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易·乾》“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三國 魏 王弼 註:“此一章全説天氣以明之也。” 唐 白居易 《酬張太祝晚秋臥病見寄》詩:“一章錦繡段,八韻瓊瑤音。”《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那先生開講《中庸》,開卷便是‘天命之謂性’一章。”

(2).古歷以十九年為一章。《周髀算經》卷下:“十九歲為一章。”《左傳·僖公五年》“春正月辛亥朔,日南至” 孔穎達 疏:“計十九年而有七閏,古歷十九年為一章,以其閏餘盡故也。” 宋 趙夔 《道過遂縣泊舟瞻》詩:“成佛經千祀,鐫崖已一章。”原註:“僧雲十九年矣, 漢 歷十九年為一章。”

詩詞推薦

清約池原文_清約池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