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知識_歷史百科_歷史字典
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學習歷史知識可以讓人知興替,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鑑,借古論今。

歷史知識(第19頁):

  • 學士使
  • 使職名。唐代內諸司使之一。開元二十六年(738)置學士院後,設中使以主院務,即學士使。天復中,宦官韓全誨等遣中使二員監學士院,為學士使,掌傳宣回奏,並暗中監視
  • 學士省
  • 南朝時安置文學侍臣之所,設於宮禁中。《梁書·到沆傳》:“時文德殿置學士省,召高才碩學者待詔其中,使校定墳史。”
  • 學士院
  • 官署名。唐開元二十六年(738)改翰林供奉為學士,別置學士院,使專掌內制。至德以後,稱翰林學士院。五代後梁因之。後晉天福五年(940)廢,開運元年(944)復
  • 學士館
  • 南朝時學府之一。齊武帝永明三年(485),因國學復立,省總明觀,於尚書令領國子祭酒王儉宅內,開學士館,悉以總明觀四部書充王儉家,又詔王儉以家為府。王儉十日一至
  • 學生報
  • 雜誌名。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在上海創刊。雙月刊。由《環球一粟》月刊改組而成,環球中國學生會主辦。 * 、伍連德、嚴復、馬君武編撰。中英文印刷。
  • 學務處
  • 官署名。清末省級教育機構。光緒二十九年(1903)設。總理全省學務。三十二年,改為學務公所。
  • 學究科
  • 貢舉科目之一。唐明經科目中有學究一經,以考試一經為主,簡稱*學究。北宋承唐制設定,為“諸科”之一。開寶七年(974),詔《毛詩》、《尚書》、《周易》三經學究並
  • 學事司
  • 官署名。全稱提舉學事司,簡稱學司。北宋崇寧二年(1103),始置各路學事司,設提舉學事官一員,掌管本路學政,每年巡察所部州縣學官及生徒的優劣勤惰,予以獎懲。宣
  • 學治館
  • 官署名。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十月設立,隸吏部。設提調、教務長、教員、檢查官等。初掌管考試截取揀選舉人及分發月選人員,每月二十四日考試,不合格者入館學習。
  • 學官令
  • 官名。西晉王國置。東晉、南朝沿置。梁依王國等級不同,位自流外五班至流外一班不等。北魏、北齊俱置,從九品上。
  • 學戰會
  • 清末進步團體。光緒二十四年閏三月(1898.5)黃萼、何廷藻倡設於長沙。取兵戰不如商戰,商戰不如學戰之義,故名學戰會。旨在聯通群力,振興新學以挽救當時危機,發
  • 學射山
  • 在今四川成都市北。三國蜀漢後主習射於此,因名。唐光啟三年(887),王建攻陳敬瑄,拔漢州,進軍學射山,即此。
  • 學士承旨
  • 官名。自唐至明,為翰林(學士)院之長,掌撰詔誥文翰。參見“翰林學士”、“翰林學士院”、“翰林院”。
  • 學習行走
  • 清代特殊的官制用語。凡以原官受命到不設專官的衙門或非專任官上見習供職,熟練其事,均稱“學習行走”。如軍機處學習行走、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軍機章京上學習行走、總
  • 學務大臣
  • 官名。清末管理全國教育行政之最高長官。光緒二十二年(1896)正月,為推行近代新式教育,設管理官書局大臣。二十四年五月,改稱管理京師大學堂事務。二十七年稱管學
  • 學務公所
  • 官署名。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由各省學務處改設。議長一人,議紳四人,佐助提學使參劃學務,並備督撫諮詢。
  • 學問思辨
  • 儒家的修養與求學方法。孔子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思孟學派加以發揮,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
  • 學言詩稿
  • 書名。元吳當撰。六卷。原本九卷,明弘治十三年(1500)崇仁知縣葉良貴刊行,清李紱重刊時並為六卷,《四庫全書》據以著錄。有清乾隆四年(1739)重刊本。
  • 學究一經
  • 科舉科目之一。唐代明經科有五經、三經、二經、一經之別。明一經者,即稱為“學究一經”。代宗寶應二年(763),始實行以精通一經取士之制,稱學究某經。貞元末年以後
  • 學政全書
  • 書名。清王傑奉敕纂。八十二卷。乾隆五十八年(1793)成書。嘉慶十七年(1812)慕阿拉等增為八十六卷。清代科舉教育制度之政書。記載關於教育、科舉的上諭,臨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