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水十二渠

歷史字典解釋

又稱漳渠、西門渠、引漳十二渠。中國北方最早的引水灌溉大型渠系工程。位於今河南安陽北,河北臨漳西南。始建於戰國時期,以漳河為水源。當時灌區在漳河南岸,屬鄴縣(今臨漳西南)。《史記》等古籍記為魏文令西門豹創建。《呂氏春秋》和《漢書》則記為魏襄王時鄴令史起所修。後人調和二說,認為“西門溉其前,史起灌其後”。渠首在鄴西十八里,渠首以下二十里河內有攔河低溢流堰十二道,於南岸各開引水口,設引水閘,形成十二條幹渠。當時灌區面積約十萬畝。漳水渾濁多泥沙,引灌後可以落淤肥田。據漢代記載,畝產較修渠前提高八倍以上,鄴地因而富饒。東漢末年,曹操以鄴為根據地,大修渠堰,改稱天井堰。灌區在鄴城南,大約在今安陽、臨漳、魏縣的西南及南部。東魏天平二年(535)改建為單一渠首,稱天平渠,灌區亦較大。後亦稱萬金渠,渠首在今安陽北20公里余的漳河南岸。以後歷代都有改建和維修。唐鹹亨三年(672)復修天平渠,並擴建分支,灌區達千頃以上。清代、民國時期都有修治記載。直到1959年修漳河丘城水庫,自庫區開渠引水,灌田數百萬畝,取代了古灌渠。

歷史知識推薦:羅思舉

— 清四川東鄉今宣漢人,字天鵬,一字子江。初曾於川楚陝邊境聚眾為盜。嘉慶元年白蓮教起義爆發,充鄉勇,每戰皆為清軍前驅,以功授千總,擢副將,升總兵。後歷貴州、四川、雲南、湖北提督。卒於任。自編有《羅壯勇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漳水十二渠歷史

相關歷史

漳水十二渠_漳水十二渠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