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公碑
北魏摩崖刻石。全稱“魏故兗州刺史熒陽文公鄭羲之碑”,或稱“鄭羲碑”。宣武帝永平四年(511)刻。有兩碑:一在今山東平度市天柱山崖,稱上碑;一在今山東萊州市東南雲峰山摩崖,稱下碑。兩碑文大體相同,但上碑比下碑字小。因下碑結銜下刻“草”字,故有草稿之說。內容記載鄭羲生平事跡及著述,但碑文諛詞失實。因與鄭羲季子道昭在雲峰山等處的題名、題詩,如出一手,清包世臣即以為鄭道昭所書,並大加讚賞。楷書,筆力雄強,為書法家所推崇。
鄭文公碑
北魏摩崖刻石。全稱“魏故兗州刺史熒陽文公鄭羲之碑”,或稱“鄭羲碑”。宣武帝永平四年(511)刻。有兩碑:一在今山東平度市天柱山崖,稱上碑;一在今山東萊州市東南雲峰山摩崖,稱下碑。兩碑文大體相同,但上碑比下碑字小。因下碑結銜下刻“草”字,故有草稿之說。內容記載鄭羲生平事跡及著述,但碑文諛詞失實。因與鄭羲季子道昭在雲峰山等處的題名、題詩,如出一手,清包世臣即以為鄭道昭所書,並大加讚賞。楷書,筆力雄強,為書法家所推崇。
鄭文公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