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渠
戰國末期秦國在關中平原修建的人工灌溉渠道。公元前237年,秦國採用韓國水工鄭國建議, 自中山西(今陝西涇陽西北)引涇水至瓠口(即焦獲澤,在今陝西涇陽西北)為渠,沿北山(指關中平原北面諸山),向東注入洛(今北洛河)三百餘里,灌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於是關中為沃野,秦以富強。
鄭國渠字典分解
鄭國渠的解釋 古代 關中平原 的人工灌溉渠。 秦王 政 十年(公元前237年),採納 韓國 水工 鄭國 的建議開鑿。歷時十餘年始成。渠長三百多里,灌田四萬餘頃, 關中 成為
渠國語字典 渠 qú 水道,特指人工開的河道或水溝:渠道(亦指途徑,門路)。溝渠。 大:渠帥。渠魁(首領)。 方言,他:渠儂(他,他們)。渠輩。 車輞,古代車輪的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