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大學士
官名。清代內閣設此官,掌鈞國政,贊詔命,釐憲典,議大禮大政,裁酌可否入告。見《清史稿·職官一·內閣》。
官名。明代仿宋制置大學士若干人,以殿閣為名,初設華蓋、文華、武英三殿及東閣、文淵閣二閣大學士,仁宗時又置謹身殿大學士、嘉靖時改華蓋殿為中極殿,謹身殿為建極殿。大學士以所系殿閣銜為正式官名,因其在宮城內的內閣中辦事,通稱內閣大學士。他們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務。大學士的官階為五品,遠在尚書侍郎之下。但由於實權甚重,其加官常至一品,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一般稱為輔臣,俗稱閣老。首席輔臣稱為首輔,即當首相之任。清初在內三院,即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各設大學士一人,以後將內三院改為內閣,大學士即成為內閣的主官。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規定,大學士以中和、保和、文華、武英四殿,文淵、東閣二閣系銜,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定大學士滿、漢各二員,系銜改四殿二閣為三殿三閣,即省去中和殿增入體仁閣。至於何人用何名,由皇帝個別臨時指定。清代的大學士官階遠比明制為高,初定滿洲一品,漢人二品,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俱改為正二品。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升為正一品,在所有文職中居第一位,一般以授大學士或協辦大學士為拜相,享有極高的榮譽。在公私禮節上都以中堂為稱呼,不直稱其名,即使加有師、保的榮銜或有侯、伯的爵號,仍稱中堂。大學士本身的任務是輔佐皇帝,處理機要事務,隨時備皇帝的召見,並替皇帝草擬詔旨。大學士例有兼職,從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洪承疇兼任“招撫南方總督軍務”開始,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和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兩次規定兼各部尚書銜。到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雖下令裁汰兼銜,歷年仍有管理部務者。至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始完全取消大學士兼尚書虛銜。自軍機處成立後,大學士本身處理機要的任務亦移歸軍機處,任大學士之職遂等於空的榮典。
內閣大學士字典分解
內閣的解釋 (1) [cabinet](2) 掌管全國行政事務的最高機關(3) 明清兩代的中央政務機構(4) 古時指貴族婦女居住的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