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士
官名。①受命於天子之士。《禮記 ·王制》:“天子之元士視附庸。”鄭玄註: “元,善也。善士謂命士也。”孔穎達疏: “按《周禮》注,‘天子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故云‘善士謂命士’。則上、中、下之士皆稱元士也。天子之士所以稱元者,異於諸侯之士也。”②王莽始建國元年(後9)更秩六百石為元士。新莽官制,九卿分屬三公,每一卿置大夫三人,每大夫置元士三人,凡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分主中都官諸職。東漢廢。北魏道武帝天賜元年(404)八月亦置,為大夫屬官,秩七品; 元士屬官有署令長,秩八品; 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改元士為從四品上; 太和二十三年複次職令無此職。③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89)改給事中為元士,後以六科為政事本源,改為源士。鏇復舊名。④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置,以賜在學選人,正五品。
1、官名,即天子的上士,位比小城長官。《禮記·王制》:“天子之元士,視附庸。”註:“小城曰附庸。”這裡的附庸,指小城長官。按周禮注,天子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上中下三士,皆稱元士。天子之士皆元士,以異於諸侯之士。《後漢書·百官志》:“掾史屬二十四人。本注曰:《漢舊注》東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屬比二百石,故曰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
2、官名,王莽置。王莽置三公九卿,每卿置大夫三人,一大夫置元士三人,共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分掌中都官諸職。見《漢書·王莽傳》。北魏沿其制,七品。見《魏書·官氏志》。
3、秩(俸)級名,六百石曰元士。見《漢書·王莽傳》。
4、給事中的別稱。明洪武二十二年改給事中為源士,增至八十一人,皇上以其適符古元士之數,改為元士。見《明史·職官三·吏戶禮兵刑工六科》。
5、賞賜名號。宋徽宗政和八年置,用來賞賜在學選人,正五品。
元士字典分解
元士的解釋 (1). 周 代稱天子之士為元士。《禮記·王制》:“天子之三公之田視公侯,天子之卿視伯,天子之大夫視子男,天子之元士視附庸。” 孔穎達 疏:“天子之士所以稱元者
元的解釋 元 yuán 頭、首、始、大:元兇。元首。元旦。元年。元勛。元帥。狀元(科舉考試第一名)。 基本:單元。元件。元氣(精氣,根本)。元素。元音。 同“圓”⑦。 未
士的解釋 士 shì 古代統治階級中次於卿大夫的一個階層:士族。士大夫。 舊時指讀書人:士子。士民。學士。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士女。 對人的美稱:志士。烈士。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