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甲
官制用語。宋朝經殿試合格進士的等級。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0 )殿試進士,始分三甲取士。其後雖多分為三甲,但有時亦不分甲,有時則分二甲或五甲。分五甲時,此為最低一等,賜同進士出身。元、明以後,固定分為三甲,遂不再見此稱。參見“三甲”。
宋代科舉考試殿試所定及第者的等級。淳化三年(公元992年) 分殿試及第者為五等,第一至三等賜進士及第,第四、五等賜出身。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改“等”為“甲”。
五甲字典分解
五甲的解釋 宋 代科舉考試自一至五等稱“五甲”。一甲賜進士及第並文林郎;二甲賜進士及第並從事郎;三、四甲進士出身;五甲同進士出身。 宋 劉昌詩 《蘆浦筆記·仙卜》:“閲三
五的解釋 五 wǔ 數名,四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伍”代):五彩。五官。五穀。五金。五代(中國朝代名,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先後在中原建立政權的時期)。五帝
甲的解釋 甲 jiǎ 天干的第一位,用於作順序第一的代稱:甲子。花甲(六十歲的人)。 居於首位的,超過所有其它的:甲等。 古代科舉考試成績名次的分類:一甲(名為“進士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