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軍都督府
官署名。明朝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的簡稱,為明代最高統軍衙門。明太祖初置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1380)分置五軍都督府,分領在京各衛所(唯錦衣衛等親軍衛、上直衛不隸王府)及在外各都司、衛所。永樂間在北京設行在五軍都督府,永樂十八年(1420)去“行在”字,以在南京的五府加“南京”字,分掌南京諸衛所。各府設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五軍都督府有統兵之權,但軍令權操於兵部,故得互相箝制,以杜專擅。
官署名。明洪武十三年置,分領在京各衛所(錦衣衛親軍、上直衛不屬王府)及在外各都司、衛所。五軍為: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明史·職官五》:“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五都督府,每府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其屬經歷司經歷(從五品)、都事(從七品)各一人。都督府掌軍旅之事,各領其都司、衛所,以達於兵部。”
五軍都督府字典分解
五軍的解釋 (1).古代軍制。 春秋 時 晉 的上軍、中軍、下軍、新上軍、新下軍。《國語·晉語四》:“蒐於 清原 ,作五軍。” 韋昭 註:“ 晉 本有上軍、有中軍、有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