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郎
官名。尚書省吏部曹長官通稱。三國魏、蜀始置,兩晉南北朝沿置。亦稱郎中,資深者可轉侍郎。屬吏部尚書,主管官吏選任銓敘調動事務,對五品以下官吏之任免有建議權。南朝如加“參掌大選”名義,則可參議高級官吏之任免。歷朝皆重其選,職位高於尚書省諸曹郎。魏六品,秩四百石,晉、宋六品,梁十一班,陳四品,秩六百石;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為從四品上,二十三年改四品上; 北齊四品上。隋初稱“吏部侍郎”。
官名,東漢置,為吏部尚書屬官,佐尚書掌選舉、祠祀事。其後,魏、蜀、兩晉、宋、齊、梁、陳、北魏、北齊皆置。隋改稱侍郎。
吏部郎字典分解
吏部郎的解釋 古官名。 東漢 置吏部郎中,主管選舉。或稱為“吏部郎”。後代因之。《晉書·畢卓傳》:“ 太興 末,為吏部郎。”《資治通鑑·齊明帝永泰元年》:“上賞 謝朓 之功,
吏部的解釋 (1) [Ministry of Official Personal Affairs in feudal China] 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主管吏的任免、考課、升
郎國語字典 郎 láng 對年輕男子的稱呼:大郎。郎才女貌。 對某種人的稱呼:貨郎。女郎。 舊時妻稱夫或情人:郎君。 封建時代的官名:郎中(a.古官名;b.中醫醫生)。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