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官職>> 防禦使

防禦使

官名。唐武則天聖歷(698—700)中始以夏州領防禦使。安史之亂期間,置於大郡要害之地,或稱防禦守捉使,掌本區軍事防務,位在團練使下。唐朝後期,諸州刺史不帶團練使者多加此銜,或與團練使互兼。諸道不設節度使處,亦或置都防禦使以領軍事。宋初分實任與遙領兩種,後多不赴本任,遂為武臣及宗室寄祿官。神宗元豐(1078—1085)改制定從五品。真宗景德元年(1004)党項首領李德明嗣定難軍留後,於境內夏、銀二州設定,無昊建西夏國後廢。遼、金皆置,為防禦州長官。遼朝位在團練使下、刺史上。金朝位在節度使下、刺史上,從四品,主管本州民政,兼掌防捍不虞,御製盜賊。元順帝至正十七年(1357),為團結義兵鎮壓農民起義,以州縣正官兼防禦使事,由宣慰使司節制。明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在襄陽建立政權,於所占要地設。十七年進北京後,正式改兵備為防禦使,職掌與明朝兵備同。


官名。唐肅宗至德以後,於大郡要害之地置防禦使,掌管軍事,由刺史兼任。見《舊唐書·職官三·防禦團練使》、《新唐書·百官四下·防禦使》。宋代防禦使為虛銜,見《宋史·職官六·防禦使》。金有防禦州,此防禦使為州官,“防禦使一員,從四品,掌防捍不虞、御製盜賊,余同府尹。見《金史·百官三·諸防禦州》。明代不設。

防禦使字典分解

防禦使的解釋 職官名。 唐 武則天 時始設於 夏州 , 安 史 之亂時分設於中原軍事要地,掌本區軍事,以刺史兼任,常與團練使互兼,以後廢置無常。至 宋 代為武將兼銜,官階

防禦的解釋 [defense] 防守抵禦

使國語字典 使 shǐ 用:使用。使勁。使役。使力。使錢。 派,差譴:使喚。使命。使女。 讓,令,叫:迫使。 假若:假使。即使。 奉命辦事的人:使者。大使。公使。使館。

多學一學:【歷史地名】

①春秋陳邑。在今河南淮陽縣北。《詩經·陳風·防有鵲巢》:“防有鵲巢,邛有旨苕。”傳曰:“防,邑也;邛,丘也。”《續漢書·郡國志》:陳國陳縣注引《博物記》:“邛地在縣北, 防亭在焉。”②春秋時莒邑,後入於魯。在今山東安丘市西南六十里。《春秋》:昭公五年(前537),“夏,莒牟夷以牟婁及防、茲來奔”。杜註:“城陽平昌縣西南有防亭。”③本宋地,後屬魯。在今山東金鄉縣西南六十里。《春秋》:隱公十年(前7

防禦使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