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悠久,僅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有四千多年。歷史與人是分不開的;人和活動地點又是分不開的。 地名是各個歷史時代人類活動的地方,如果沒有後人就不知道歷史事件發生的地點。人們賦予某一特定空間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地名命名的意義通常認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達的含義,它是人們為地命名時的著眼點,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據。
歷史地名(第7頁):
- 諸暨市城關鎮
- 權縣
- 平湖縣
- 瀑布山
- 龍來縣
- 懷裡火禿河
- 外河
- 寶莊
- 真州路
- 劍門鎮
- 邑陽縣
- 瀑龍河
- 斗門鎮
- 頓遜國
- 回廓鎮
- 鹽步
- 東朱提郡
- 朝𨙻縣
- 妙真寨
- 畢台
在浙江省諸暨市中部、浦陽江兩岸。市人民政府駐地。面積111.3平方千米。人口13.1萬。浙東古城。秦以來歷為諸暨縣、暨陽縣、諸暨州、諸全州治所。唐開元中建城垣,明初重建,1939年大部分拆除。1949年稱城區鎮,鏇改縣城鎮,1950年始稱今名。1989年起為諸...
春秋時楚莊王滅權國置,治所在今湖北荊門市東南。後廢。 古縣名。本春秋權國。在今湖北省荊門市東南。《左傳》莊公十八年(前676年):“楚武王克權,使斗緡尹之。”後叛,“遷權於那處,使閻敖尹之”。楚武王克權後即置為縣。廢棄年代無考。
明宣德五年(1430)分海鹽縣置,屬嘉興府。治所即今浙江平湖市。《清一統志·嘉興府一》:“縣曰平湖,言地與湖平也。”民國初屬浙江錢塘道。1927年直屬浙江省。1991年改設平湖市。 古舊縣名。明宣德五年(1430年)析海鹽縣置,治當湖鎮(今浙江平湖市城關鎮)...
①在今浙江嵊縣東。《南齊書·褚伯玉傳》: 伯玉 “遂往剡,居瀑布山”。即此。②在今浙江天台縣西南。《寰宇記》 卷98天台縣: 瀑布山,“亦天台之別岫也。西南瀑布懸流千丈,飛瀉遠望如布”。《方輿紀要》 卷92天台縣 “天台山”條下: “縣西四十里曰瀑布山,一名...
北周置,為清江郡治。治所在今四川茂縣西北六十六里岷江東岸兩河口。隋開皇三年(583)改為清江縣。
在今青海達日縣西。《元史·地理志》河源附錄:“思本曰: 自渾水東北流二百餘里,與懷裡火禿河合。懷裡火禿河源自南山,水正北偏西流八百餘里,與黃河合,又東北流一百餘里,過郎麻哈地。”
明、清時指淮安府(治今江蘇淮安市)城北的黃河為外河,與里河(今裏運河)相對而言。 明、清時指淮安府城北的黃河為外河,與里河(今裏運河)相對而言。參見“里河”。
即今新疆鄯善縣。《宋史·高昌傳》: 太平興國六年 (981),王延德出使高昌,從鬼谷口避風驛“凡八日至澤田寺。高昌聞使至,遣人來迎,次歷地名寶莊”。
元至元中升真州置,治所在揚子縣 (今江蘇儀征市)。轄境相當今江蘇儀征市及六合縣地。至元二十一年 (1284) 復為真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真州置,治揚子縣(今江蘇儀征市)。轄境相當今江蘇省儀征市和南京市六合區地。屬河南江北行省。二十一年復改真州。
在四川省劍閣縣北部。面積133平方千米。人口1.7萬。鎮人民政府駐劍門,人口2500。因地處劍門關得名。1950年設劍門鄉,1958年為劍門公社。1984年社改鄉,同年置鎮。特產木耳、獼猴桃、劍門茶。有農機、糧油加工、釀酒、制茶等業。108國道過境。名勝古蹟有...
西魏置,屬上洛郡。治所在今陝西洛南縣東北。後為邑陽郡治。隋開皇末改為邑川縣。
亦作暴龍河、抱龍河。即今四川巫山縣東南抱龍河。清康熙 《巫山縣誌》: 瀑龍河在 “治南一百二十里”。
①又名陡門橋鎮。即今江蘇無錫市西北陡門橋。清光緒《江蘇全省輿圖》無錫縣圖:西北有斗門鎮。②即今陝西長安縣西北斗門鎮。《清一統志·西安府三》:斗門鎮“在長安縣(今西安市)西三十里。舊設主簿,嘉慶七年移”。 (1)在浙江省紹興縣北部。面積42平方千米。人口4.6...
亦稱典孫或典遜。在今緬甸南端之丹那沙林附近。《太平御覽》 卷788引竺芝 《扶南記》 曰:“頓遜國屬扶南。” 《梁書·海南諸國列傳·扶南國》:“其南界三千餘里有頓遜國,在海崎上,地方千里,城去海十里。有五王,並羈屬扶南。”
一名回郭鎮。清置,屬鞏縣。即今河南鞏義市西南三十一里回郭鎮。
區片名。在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東部。屬鹽步街道辦事處。人口6.2萬。史載,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趙佗受封南越王時,此地已成村落。嶺南謂水津為步,清光緒年間在此設鹽務局,稱鹽步。地處珠江三角洲平原區。產稻、蔬菜、花木。為省十大花卉基地之一。慈姑、荸薺、蓮藕、菱...
南齊置,治所在今貴州水城縣境。後廢。 南朝齊置,治今貴州省水城縣境。轄境相當今貴州省六盤水、水城等市縣一帶。後廢。
即朝那縣。 在今寧夏彭陽縣西古城鄉。《史記·封禪書》: “湫淵, 祠朝 。”
在今山東章丘市西龍山鎮。清光緒《山東通志》卷22:“宋末李全據濟南,其妻楊妙真所居,故名。”
集鎮名。在安徽省阜南縣東南部。郜台鄉人民政府駐地。人口 3890。地處蒙河窪地,畢姓在此築台建莊而得名。主產小麥、玉米等。牲畜養殖較盛。為縣內農副產品集散地。郜黃、郜曹公路經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