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悠久,僅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有四千多年。歷史與人是分不開的;人和活動地點又是分不開的。 地名是各個歷史時代人類活動的地方,如果沒有後人就不知道歷史事件發生的地點。人們賦予某一特定空間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地名命名的意義通常認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達的含義,它是人們為地命名時的著眼點,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據。
歷史地名(第3頁):
- 馬陘
- 雲南右衛
- 義城堡
- 溮河區
- 上林鎮
- 南解縣
- 走馬坪寨
- 白路
- 泮水
- 天風海濤亭
- 柴溝堡鎮
- 會鹽營
- 南奇村
- 篤窪
- 談指縣
- 抱歲
- 𣲭水
- 開道
- 白官屯鎮
- 湧泉郡
一名弇中谷。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西南。《左傳》:成公二年(前589),“晉師從齊師,入自丘輿。擊馬陘”。即此。 春秋齊地。在今山東省淄博市南。《左傳》成公二年(前589年):“晉師從齊師,入自丘輿,擊馬陘。”即此。
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屬雲南都司。治所即今雲南昆明市。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廢。
在今山東高密市西北一里。《舊唐書·地理志》:“武德三年於義城堡置高密縣。”即此。六年(623)移就故夷安城,即今高密市。 在今山東省高密市西北。唐武德三年(620年)移高密縣於此。
在河南省信陽市西部,毗鄰湖北省。市人民政府駐地。面積 1985 平方千米。人口60.5萬。轄4街道辦事處、3鎮、9鄉。區人民政府駐車站路。1998年信陽地區改市,信陽市區改設溮河區。因境內溮河得名。地處大別山低山丘陵地,溮河流經境內。產以稻、小麥為主,特產“信...
在山東省臨朐縣東北部。面積107.5平方千米。人口3.6萬。鎮人民政府駐上林,人口2460。唐朝末年立村,原名臥駝。相傳清康熙年間馮國老之侍女香林嫁此,遂以香林易名,後演為上林。1952年為臨朐縣第十四區和堯山區。1961年屬堯山公社,1984年由堯山公社析出...
北魏太和十一年 (487) 置,屬河東郡。治所在今山西永濟市東三十里虞鄉鎮西。北周廢。 古縣名。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治今山西省永濟市東虞鄉鎮西。屬河東郡。北周明帝時省。
即今貴州福泉縣南走馬坪鎮。《清一統志·平越州》:走馬坪寨“舊為控扼苗蠻之處”。 在今貴州省餘慶縣西北。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貴州巡撫馮岳於此置哨堡,屬播州宣慰司。
在今四川冕寧縣南。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置白路土百戶。
①即雩水。在今山東曲阜市南二里。《方輿紀要》 卷22曲阜縣: “雩水亦在縣南二里。源出縣治西南馬跑泉,亦曰泮水。” 《詩經·魯頌》: “思樂泮水。” 即此。②又稱北汶。今山東泰安市西大汶河支流。《左傳》: 襄公二十五年 (前548),“晉侯濟自泮”。即此。《...
南宋淳熙間建。在今福建福州市東南鼓山主峰屴崱峰上。宋趙汝愚《游鼓山》詩有“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直送海濤來”句。朱嘉愛趙詩,遂書“天風海濤”四字刻石,因以名亭。 在今福建省福州市東南鼓山主峰屴崱峰上。南宋淳熙間建。宋趙汝愚《游鼓山》詩有“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直送...
在河北省懷安縣北部,東、南洋河在此匯合。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165平方千米。人口7.1萬。鎮人民政府駐柴溝堡,人口3.7萬。原名柴溝,元代設軍營稱柴溝營,明正統二年(1437年)築堡改今名。《讀史方輿紀要》:柴溝堡“衛西北四十里。明正統二年築。景泰、成化、嘉靖...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置,屬建昌道。駐鹽源縣(今四川鹽源縣東衛城鎮)。有游擊駐防。後廢。
即今河北保定市西北南奇村鄉。清 《畿輔輿地全圖》: 滿城縣 “東為奇村鋪”。
亦作都窪。即今新疆皮山縣東南杜瓦鎮。清宣統 《新疆圖志》 卷4: 皮山縣 “杜瓦,即篤窪,城東南三百里”。
西漢置,屬牂柯郡。治所在今貴州貞豐縣西北。南朝宋以後廢。 古縣名。西漢置,治今貴州省貞豐縣一帶,屬牂柯郡。隋廢。
在今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西南樂羅鎮。舊屬崖州,明置巡司於此。 村名。在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西南部。屬九所鎮。人口 4300。原系黎族村莊。1427年福建漢人遷此居住。產稻、甘蔗、花生。三(亞)八(所)鐵路和225國道經此。
即今湖南祁陽縣之祁水。《水經·湘水注》:水“出永昌縣北羅山,……又東南徑永昌縣南,又東流注於湘水”。
即今黑龍江尚志市東南開道村。中東鐵路開道支線經此。
在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中部偏西。面積41.3平方千米。人口2.9萬。鎮人民政府駐白官屯,人口 3500。傳古為鄉官會聚之地,因名百官屯,後訛為今名。1956年設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85年改鎮。產稻、小麥、玉米。為本區稻主產區。有糧食加工、農...
西魏改西宕渠郡置,治湧泉縣(今四川射洪縣東南)。轄境相當今四川省射洪縣一帶。隋開皇三年(583年)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