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特後旗
歷史字典解釋:
俗稱東公旗。清順治五年(1648)建旗,屬烏蘭察布盟。治所原在鐵柱谷(蒙古名哈達馬爾,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哈德門口子)。1914年劃歸綏遠特別區,1928年屬綏遠省。20世紀30年代遷治管家窯子(今烏拉特前旗東北明安)。1952年併入烏拉特中後聯合旗。1970年由烏拉特中後聯合旗西部地析置潮格旗,駐潮格溫都爾(後改名賽烏素鎮)。1981年改名烏拉特後旗。
在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北界蒙古國。屬巴彥淖爾市。面積2.5萬平方千米。人口5.6萬。有蒙古、漢、回、滿、藏、達斡爾等民族,其中蒙古族占28%。轄3鎮、9蘇木。旗人民政府駐賽烏素鎮。烏拉特系蒙古部落名,意為“能工巧匠”,因元宮廷工匠得名。西夏置黑山威福軍司。後金天聰七年(1633年)成吉思汗弟哈布圖哈薩爾十八世孫鄂木布、圖巴和十九世孫色楞三人從呼倫貝爾率烏拉特部遷來今地駐牧。清順治五年(1648年)敘從征功,封爵,設烏拉特前、中、後三旗,亦稱三公旗,此地為後旗,亦稱東公旗,隸烏蘭察布盟。1952年與烏拉特中旗合併置烏拉特中後聯合旗,治海流圖,屬綏遠省。1954年綏遠省撤銷,改屬內蒙古自治區。1958年劃歸巴彥淖爾盟。1970年劃出西部八個蘇木置潮格溫都爾旗,治今朝格溫都爾(1981年改名賽烏素鎮)。1982年復名烏拉特後旗。2003年屬巴彥淖爾市。地處內蒙古高原中西部,狼山橫貫旗境。屬中溫帶乾旱氣候。經濟以畜牧業為主,畜產牛、馬、綿羊、山羊、駱駝。農產小麥、玉米、甜菜、糜黍、馬鈴薯等。野生動物有團羊、羚羊、黃羊、騰驢、狼、狐狸等。礦產有硫鐵、銅、鋅、鉛、油頁岩、磷等。工業有化工、皮革、水泥、地毯、食品加工、民族服裝等廠和銅礦、硫鐵礦場。有臨賽、敖川公路。古蹟有陰山岩畫、呼和溫都爾岩畫、秦漢長城遺址、大壩溝口石城遺址、薩拉達布廟和敖包等。
詞語分解
- 烏拉的解釋 東北地區冬天穿的用皮革制的鞋,裡面墊烏拉草詳細解釋指舊時 西藏 地區,農奴為官府或農奴主所服的勞役。亦指這種服役者。《衛藏圖識·賦役》:“至於士民之服役者,名烏拉。凡有業之人,勿論男女皆與其選。”指
歷史地名推薦:臨皋亭
在今湖北黃州市區南長江濱。北宋蘇軾《與朱康叔尺牘》: “已遷居江上臨皋亭,甚清曠,風晨月夕,杖履野步,酌江水飲之。” 南宋陸游《入蜀記》: “泊臨皋亭,東坡先生所嘗寓,與秦少游書所謂門外數步即大江是
猜你喜歡:
{{item.user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