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鎮
①即今河北阜城縣東二十里古城鎮。西漢為阜城縣治。清同治《畿輔通志》卷99阜城縣圖:東有古城。
②即今福建長汀縣西古城鎮。《方輿紀要》卷88贛州府瑞金縣:古城鎮,“《輿程記》:縣東南水行四十里之古城。又陸行五十里至汀州府”。
③即今河南確山縣北古城鄉。民國《確山縣誌》卷1:“清順治三年新編鄉”中,“有集曰古城鎮,在邑北二十里”。
④唐於故白牟縣置,屬金堂縣。在今四川成都市東北城廂鎮,一說在今金堂縣西。北宋嘉祐間遷金堂縣於此。
⑤即今四川平武縣東南古城鎮。清嘉慶《四川通志》卷89平武縣:古城鋪“在縣東三十里”。
(1)在河北省阜城縣中部。面積94.8平方千米。人口4.3萬。鎮人民政府駐古城,人口 4460。為春秋趙簡子城、漢阜城縣城,故名。1958年成立公社,1984年改鎮。農產小麥、玉米、花生、棉花。有石棉瓦、油棉、汽車配件、木器、五金、燈具等廠。衡東公路經此。(2)在山西省陽高縣中東南部。面積150.4平方千米。人口1.9萬。鎮人民政府駐古城,人口 1400。因漢代在此築城堡,故名。1953年設古城鄉,1955年改鎮。1958年改超英公社,同年併入安家皂公社。1961年設古城公社,1984年改鎮。2001年下神峪鄉併入。地處黃土丘陵區。產穀子、黍、高粱、馬鈴薯和豆類。有農機、制磚、皮毛加工、農產品加工等廠。陽大公路經此並接109國道。古蹟有許家窯舊石器文化遺址、道人古城遺址、漢墓群。(3)在山西省山陰縣東南部。面積156平方千米。人口1.7萬。鎮人民政府駐山陰城,人口 2100。元在此築城,因位處復宿山之北,故名。舊為山陰縣治。1949年屬山陰縣二區。1953年設山陰城鄉,1959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同年改鎮。為區分於縣名,故名古城。主產玉米、馬鈴薯,盛產甜菜、葵花子。有奶牛場及奶粉、乳製品、農機修理等廠。公路通應縣、山陰等地。(4)在山西省襄汾縣西北部。面積85.3平方千米。人口4.8萬。鎮人民政府駐古城,人口 7380。北魏為泰平縣治所,北周為太平縣治所,唐廢。1949年屬汾城縣四區,1953年設古城鄉,1958年屬前進公社,1961年設古城公社,1984年改鎮。2001年曹家莊併入。地處臨汾盆地南部平川區。產小麥、玉米、棉花。有煉焦、煉鐵、糧油加工、煙花等廠。公路通縣城、臨汾、鄉寧等地。古蹟有古太平關遺址。(5)在山西省垣曲縣南部、黃河北岸。面積119平方千米。人口2.3萬。鎮人民政府駐古城,人口 3600。北魏獻文帝皇興四年(470年)以來,歷為白水縣、亳城縣、垣縣、邰州、垣曲縣等治所,1953年置城關鎮,1958年為城關公社,1959年縣政府遷往新城後,1965年改為古城公社,1984年改鎮。2001年譚家鄉併入。產小麥、玉米、棉花、花生。有機械、造紙、玻璃器皿等廠。東濟、古歷公路在此交會。沿黃河有三處渡口通河南省。古蹟有洪慶觀、古商城遺址、春秋晉國瓠丘邑舊址等。(6)在黑龍江省克山縣南部、烏裕爾河北岸。面積204平方千米。人口3.2萬。鎮人民政府駐古城村,人口 2760。以境內有遼金時期古城堡而得名。1930年設古城鎮,1938年改村。1946年改區,1952年改第七區。1956年改古城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鎮。是縣南部農副產品的集散地。主產大豆、小麥等。有農機修配等廠。公路通克山、依安等地。(7)在黑龍江省林口縣中部。面積725.6平方千米。人口5.6萬。鎮人民政府駐古城村,人口1.6萬。因有古城遺址得名。原稱下亮子,1946年設古城區。1956年改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置鎮。烏斯渾河流經。主產大豆。有林業資源。特產木耳、人參等。有木材加工、建材等廠。圖佳鐵路、201國道經此。(8)在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南部。面積89平方千米。人口4.4萬。鎮人民政府駐古城集,人口1.1萬。《亳州志》載:“王莽析城父縣置思善縣舊址,俗稱古城。”1948年設古城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2年與油河鄉、鐵佛鄉合併置鎮。產小麥、玉米、油菜籽、棉花、大豆、菸葉等。集東南蘇趙林場產酥梨。有糧食加工、榨油、化工、造紙、桐木加工、建築材料等廠。亳龍公路經此。(9)在安徽省肥東縣東北部。面積40.5平方千米。人口1.5萬。鎮人民政府駐古城集,人口 1820。傳為三國魏築滁陽城遺址,後成集,故名。1949年設古城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設鄉,1992年置鎮。產稻、小麥、大麥、油菜籽、花生、打瓜子。有機械、磚瓦、油料加工等廠和砂石場。為縣東北部較大集市。梁界公路經此。鎮南吳大墩有商周文化遺址。(10)在福建省長汀縣城西北部,與江西省交界。面積238平方千米。人口1.7萬。鎮人民政府駐古城,人口 3550。《輿地紀勝》汀州:“五代王延政時於州西五十里築城,以防江南兵,今號古城。”1958年置古城鎮,同年改紅旗公社。1984年改鄉,1993年復鎮。產稻、竹木、土紙。設省際農貿市場。廈隘公路經此。(11)在江西省井岡山市西北部、龍江河畔。面積47.5平方千米。人口1.2萬。鎮政府駐古城,人口 1300。元代曾為永寧縣治,後縣治遷雅岡稱新城,老縣城因名古城。1949年屬古城等鄉,1958年設古城公社,1984年改鄉,1993年改設鎮。2000年劃歸井岡山市建制。產稻、甘薯、油菜籽等。有水電站及農機、活性炭、鐵業等廠。319國道經此。紀念地有古城會議舊址。名勝古蹟有永寧古縣治遺址和文風塔。(12)在山東省霑化縣西部。面積72.2平方千米。人口3萬。鎮人民政府駐古城,人口 4330。北宋慶曆二年(1042年)至1957年,該鎮歷為招安、霑化縣治所,故名古城。1945年解放後設區,1957年建城關鎮。1958年建城關公社,1982年更名古城公社。1984年改建古城鎮。溝盤河流經。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豆、棗等。有鐵木、建材、農機、麵粉、油棉等廠和建築安裝公司。205國道和永館、山廣公路經此。(13)在山東省莘縣東南部、金堤河左岸。地處莘縣、陽穀和河南省的范縣、台前四縣交界處。面積76平方千米。人口5萬。鎮人民政府駐古城,人口1萬。據《范縣縣誌》記載,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范縣遷治於此,1956年遷出,此處遂改名古城。1949年為范縣城區。1963年劃歸莘縣,為古城區。1971年為古城公社,1984年置古城鎮。2001年舍利寺鄉併入。金堤河、孟樓河流經。產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等。畜牧業以飼養豬、牛、羊、雞為主。特產“鴛鴦餅”(俗稱“豬肉鍋餅”)。有建築、建材、糧食加工、釀造等業。莘高、陽范公路經此。(14)在河南省禹州市東部。面積53.8平方千米。人口4.5萬。鎮人民政府駐古城,人口 3170。古為雍氏城、雍梁城,為軒轅黃帝臣雍父作杵臼所封地。三國魏司馬懿曾屯兵於此,稱司馬古城。1961年設區,1968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1994年改鎮。產小麥、玉米、甘薯、菸葉等。有水泥、石灰、石料、機械、榨油、麵粉等廠。鄭南公路經此。古蹟有古城遺址。(15)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陸川縣東南部,東與廣東省為界。面積118平方千米。人口5.3萬。鎮人民政府駐古城圩,人口750。因古南河縣治此,故名。原屬清湖公社,1961年析置古城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置鎮。產稻、薯類、甘蔗、花生、大豆、荔枝、龍眼、橡膠、茶葉等。有爆竹、農機、建材、化工、滑石加工、鑄鐵、榨油等廠。有農貿集市。公路通嶺咀、盤龍、車田。水路通博白縣文地、廣東省廉江縣河唇等地。(16)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瑤族自治縣中部偏南。面積44平方千米。人口2萬。鎮人民政府駐橫山街,人口650。以昔政區名得名。1950年為古城鄉。1958年改英雄公社,1960年改為古城公社。1962年改區,1966年復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置鎮。產稻、玉米、甘薯等。有農機廠和車縫社。設有農貿市場。公路通縣城及鐘山縣望高鎮。(17)在四川省平武縣東部。面積195平方千米。人口1.5萬。鎮人民政府駐古城,人口 2900。漢剛氐道治所。西魏至唐初為平武縣治,故名“古城”。有回族。1950年為古城鄉,1958年為古城公社,1984年復為古城鄉。1992年古城、白草、水田三鄉合置古城鎮。有木材加工、皮革、製糖等廠及小水電站。縣東農副產品集散地。綿江平、平青公路經此。(18)在四川省郫縣北部。面積17.8平方千米。人口1.5萬。鎮人民政府駐馬街,人口 3500。因駐地場北有古城遺址得名。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出土石碑,記三國蜀將魏延在此騎馬,名馬鎮。同治初改馬街。後為古城鄉。1992年併入三道堰鎮。後又析出設鄉。2000年建鎮。盛產韭菜、圓根蘿蔔。竹編、藤編、棕編等手工藝品著名。有發電站、天然氣站等。郫彭二級公路經此。有古城遺址。(19)在雲南省宜良縣中部。面積138.6平方千米。人口4.3萬。鎮人民政府駐北古城,鎮區西臨東河,東靠土主山,人口 2550。元於此置邑市縣。明弘治三年(1490年)廢入路南州,後人因稱古城。1951年為宜良縣一區。1956年為古城鄉。1958年為盤江公社。1961年為古城區,1966年為公社,1983年復區,1987年置鎮。產稻、蠶豆、小麥、玉米、烤菸、油菜籽、板栗、棗、蘋果、桃、梨等。有水泥、釀酒、建築、農機修理及鐵、木加工等企業。境內駐有市氮肥廠、縣水泥廠和鋼鐵廠。南昆鐵路經此並設站,有公路南接昆那公路。(20)在雲南省晉寧縣北部、滇池西岸。面積40.2平方千米。人口2.7萬。鎮人民政府駐恢廠,人口1.4萬。以境內有下方古城得名。1950年前為河西鄉。1953年為晉寧縣二區。1958年屬衛星公社。1961年為古城公社。1984年為河西區。1987年置古城鎮。地勢三面環山,東臨滇池。產稻、蠶豆、小麥、油菜籽、烤菸。盛產蓮藕、慈姑、茭白。養殖業較發達。有採礦、建築、建材、化肥等企業。其西有昆陽鐵路支線中誼村火車站。安昆公路經此。古蹟有三聖宮,內有記載滇池水位的石碑。(21)在陝西省西鄉縣中部。面積84平方千米。人口1.7萬。鎮人民政府駐古城村,人口370。系古西鄉縣治,故名。東漢永元七年(95年)為定遠侯班超封邑,築定遠城(又名平西城、平陽城)。西晉曾為西鄉縣治。1996年二郎、三郎鄉合併設古城鎮。主產稻、玉米、油菜籽,盛產茶葉、烤菸、油桐。有食品、制茶、建材、糧油加工等廠。有西鎮牛良種場。210、316國道在此相交。(22)在陝西省洛南縣南部。面積98平方千米。人口2.2萬。鎮人民政府駐古城街,人口 2960。原名武谷川。東晉太和三年(368年)至隋大業十一年(615年)先後為拒陽、洛南縣治所。宋至清為故縣鎮。民國時更今名,後撤鎮稱古城街。1949年設古城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設鄉,1985年復設鎮。主產玉米、小麥,盛產天麻、烤菸、核桃,特產柳條簸箕。洪箭公路經此。(23)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西南部、茹河西岸。面積227平方千米。人口2.4萬。鎮人民政府駐古城,人口500。曾為西漢朝那縣、金東山縣、元廣安州治,故名。1958年設古城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置鎮。產小麥、玉米、馬鈴薯及蘋果、梨、蕨菜、花椒。有農具、地毯、澱粉等廠。1935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此,曾激戰於古城川。寶中鐵路經此並設站。固彭、固草公路交會境內。
古城鎮字典分解
鎮國語字典 鎮 (鎮) zhèn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