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寺石窟
在今雲南安寧市東十里小桃花村後洛陽山崖壁上。《清一統志·雲南府》 載: 法華寺 “在安寧州東洛陽山。大理段氏建。中有遙岑樓,登之可覽一州之勝。明楊慎以所得禹碑墨本,鐫之岩石”。今寺已廢。石窟開鑿於大理國時期,共二十五窟。最大的造像是橫臥於南崖龕內的臥佛,長4.25米,作曲肱而枕半睡狀。東峭壁上的十八羅漢雕像,排列為上中下三層,大小不一,高在0.55—1米之間,姿態各異。由臥佛石龕向南曲折而上,在一崖壁上有明代學者楊慎釋譯的 《禹王碑》。
在今雲南安寧市東十里小桃花村後洛陽山崖壁上。《清一統志·雲南府》 載: 法華寺 “在安寧州東洛陽山。大理段氏建。中有遙岑樓,登之可覽一州之勝。明楊慎以所得禹碑墨本,鐫之岩石”。今寺已廢。石窟開鑿於大理國時期,共二十五窟。最大的造像是橫臥於南崖龕內的臥佛,長4.25米,作曲肱而枕半睡狀。東峭壁上的十八羅漢雕像,排列為上中下三層,大小不一,高在0.55—1米之間,姿態各異。由臥佛石龕向南曲折而上,在一崖壁上有明代學者楊慎釋譯的 《禹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