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海南藏族自治州

海南藏族自治州

在青海省東部。面積4.58萬平方千米。人口39.4萬,居民有藏、漢、回、蒙古、土、撒拉等族。轄共和同德、貴德、興海、貴南5縣。州人民政府駐共和縣。因居青海湖以南,故名。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受護羌校尉節制;神爵二年(前60年)在今貴德縣地置河關縣,隸金城郡;元始四年(4年)屬西海郡。東漢改隸隴西郡。晉、後涼、北涼、南涼在今貴德縣河陰鎮一帶均置澆河郡,治澆河城。南北朝時期吐谷渾王國先後以海南地區的莫何川城(今貴南縣芒拉鄉一帶)、赤水城(今興海縣桑當鄉境內)、伏俟城(今共和縣石乃亥鄉鐵卜加古城)作為政治中心。北魏曾置澆河戍,治澆河城。北周改置廓州,轄洮河郡和洮河縣(州、郡、縣治均在澆河城),同時置安戎縣(治今貴南縣境)。隋廢廓州,復置澆河郡,轄河津縣(治今貴德縣境);置河源郡,轄赤水、遠化二縣(治今興海縣境);置西海郡,轄宣德縣(治今共和縣境)。宋徽宗時於溪哥城(今貴德縣河陰鎮)置積石軍。金、夏改置積石州。元在今州境東部地區設定貴德州,上隸於陝西等處行中書省河州路;牧業區設定必赤里萬戶府,上隸於吐蕃等處宣慰使司。明改貴德州為歸德守御千戶所;改必赤里萬戶府為千戶所,旋又改為必里衛。清雍正年間隸於“欽差辦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通稱“西寧辦事大臣”);境東部地區隸於臨洮府,乾隆三年(1738年)改隸西寧府。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設定貴德廳。1913年改貴德廳為貴德縣。1929年由湟源、西寧二縣析置共和縣。1935年由貴德縣析置同德縣。1939年由共和縣析置興海設治局(又稱大河壩設治局)。1942年由貴德縣析置南屏設治局(1944年撤局併入貴德、同德二縣)。1943年興海設治局改為興海縣。1949年,共和、貴德、同德、興海四縣人民政府相繼成立。1951年至1952年同德、興海、共和三縣分別改為藏族自治區。1953年由貴德縣、同德藏族自治區析置貴南藏族自治區;同年8月四個藏族自治區復改為縣,省直轄;12月6日設立海南藏族自治區(同年9月30日批准),治共和縣,“海南”之名始於此。1955年改自治州。北、中部處青海湖盆地區和共和盆地與山地區;南部處青南高原阿尼瑪卿山地北麓區。青海南山和鄂拉山橫亘於境北和中部。黃河流貫,青海湖在州境北部。北有布哈河、黑馬河、倒淌河注入青海湖。水力和礦資源豐富。屬大陸性高原氣候。經濟以畜牧業為主,農業也占有重要地位。牧養藏系綿羊、氂牛、馬、騾。為“西寧毛”主要產地。農產春小麥、青稞、油菜籽、豌豆、馬鈴薯。黃河谷地盛產瓜果、蔬菜。特產髮菜。青海湖盛產裸鯉(無鱗湟魚)。野生動物有野氂牛、野驢、雪豹、馬鹿、麝、雪雞、岩羊等,並產冬蟲夏草、大黃、麝香、鹿茸等藥材。礦產有銅、汞、鎢、鉛、鋅、大理石、白雲石等。工業有電力、毛紡、皮革、機械修配、建材、製藥、印刷、糧油加工、畜產品加工等。青藏、青康、寧果公路經此。名勝古蹟有青海湖、日月山、龍羊峽、吐谷渾伏俟城、夏塘古城、羌隆溝墓地、切吉岩畫、賽宗寺等。

海南藏族自治州字典分解

海南的解釋 (1) [Hainan]∶中國最南部的省,由海南島和附近的小島及廣闊的海域組成(2) [Kainan]∶日本本州和歌山縣的城市,瀕和歌灣

多學一學:海軍港務局【歷史官職】

官署名。北洋政府設定,依照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公布的《海軍港務局條例》規定,設於各軍港(冠以地名),主要職掌如下:一、監理區內海面;二、艦艇進出船塢;三、港內艦艇停泊;四、檢查港內浮鼓、錨練;五、港內引水;六、管理標誌;七、疏浚;八、運輸;九、供給淡水;十、望台、信號;十一、救助被難; 十二、救火; 十三、防禦材料;十四、保護建築。主官有局長一人(由少將或上校充任),直屬軍港

海南藏族自治州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