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莊鎮

張莊鎮怎么寫好看

張莊鎮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即今上海市松江縣西南十五里莊。清光緒《江蘇全省輿圖》:婁縣西南有“張莊”。


(1)在山西省定縣南部。面積155平方千米。人口4.4萬。鎮人民政府駐張莊,人口 2750。因姓氏得名。1949年屬平定縣第一區。1953年設張莊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鎮。2002年古貝鄉、陽勝鄉併入。地處陽勝河中游丘陵河川區。主產玉米、穀子、小麥、豆子,並產蓖麻、蘋果。有農機修配、煤礦、炭素、硫等廠。207國道經此。古蹟有藥林寺。(2)在江蘇省鹽城市城區西部。面積20.7平方千米。人口3.3萬。鎮人民政府駐張莊,人口 2500。1957年分屬龍海、環城鄉。1958年東片屬龍岡公社,西片屬鹽城公社。1960年為鹽城縣綜合示範場,1961年改名張莊公社。1983年改鄉屬鹽城郊區,1996年劃歸城區。2000年置鎮。產稻、小麥、棉花、蔬菜等。有塑膠、針織、建材、齒輪、機械、汽車修理等廠。靖鹽高速公路經此。(3)在江蘇省沛縣南部。面積92平方千米。人口9.1萬。鎮人民政府駐張莊,人口 4800。1840年山東張姓遷此,故名。1958年設張莊公社,1983年改鄉,1991年改置鎮。2000年崔寨鎮併入。產小麥、稻、玉米、棉花、花生、冬桃等。有電纜、冶金粉末、建材、油漆、橡塑、防腐材料、碳素等廠。徐沛鐵路貫縱鄉境,設灣集站。徐沛河通航運。徐沛、敬五公路在此交會。(4)在山東省鄒城市東部山區。面積179平方千米。人口6.8萬。鎮人民政府駐張莊,人口1.3萬。明初張姓先來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張莊”。1949年為張莊區,1953年改為第六區。1955年撤銷張莊區,所屬七鄉分別劃入王村區、田黃區和城前區。1958年設張莊公社,1983年復改設張莊區。1987年改設張莊鄉,1994年建鎮。東大河發源於本境。主產花生、薯、小麥、玉米。有建築材料、農副產品加工等廠。嵐濟公路和縣鄉級公路經此。(5)在山東省禹城市西北部。面積54.64平方千米。人口2.4萬。鎮人民政府駐張莊,人口 1518。明永樂年間張氏建村,故名。1949年分屬禹城三區、四區、五區。1952年建八區(區址張莊),1956年改稱張莊區。1958年2月建張莊鄉,同年9月建立張莊公社。1984年置張莊鎮。普天河流經。主產小麥、玉米和棉花。有磚瓦、糧食加工、榨油等廠及建築公。京滬鐵路經此。古蹟有劉通古墓,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立的八棱石刻金剛經幢,鑄於金代兩噸多重的鐵鐘。(6)在山東省沂南縣中部偏南。面積116平方千米,人口4.6萬。鎮人民政府駐張莊,人口 4000。以姓得名。1949年稱沂南縣第九區。1958年成立張莊公社,1961年設張莊區。1968年改設公社,1985年改鎮。汶河流經。產小麥、玉米、甘薯、大豆、花生。有板簧、水泥、麵粉、建材等廠。沂青、沂臨公路經此。古蹟有大岱村的法雲寺碑兩座。紀念地有羅榮桓指揮的“留田突圍”舊址。(7)在河南省中牟縣西南部。面積58平方千米。人口3萬。鎮人民政府駐張莊街,人口 4000。明代張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名張家莊。清稱張莊鎮,民國時改名張莊街。1961年置張莊公社, * 建鄉,1994年置鎮。主產小麥、玉米、甘薯、穀子、棉花等,並產西瓜、花生、紅棗、柿子、杏等。西北部為縣主要紅棗產區。有湖桑養蠶業。有預製件、磚瓦、橡膠配件、腐竹等廠。中張公路經此。古蹟有戰國焦城遺址。

詞語分解

  • 鎮的字典解釋 鎮 (鎮) è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鎮反。鎮服。鎮懾。鎮守。 安定:鎮靜。鎮定

歷史地名推薦:徒人城

即三角城。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北。《元和志》 卷晉陽縣: “三角城,在縣西北十九里,一名徒人城。”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張莊鎮歷史

相關歷史

張莊鎮_張莊鎮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