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
①我國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長江南岸。《山海經·海內東經》: “湘水出舜葬東南陬,西環之,入洞庭下。” 屈原 《離騷》: “邅吾道兮洞庭。” 關於洞庭湖的演變,長期以來地理學界、水利學界根據近百數十年來的湖面日漸填淤,普遍認為整個歷史時期湖面都是在不斷縮小,不同的是時快時慢而已。《歷史地理》 創刊號載張修桂 《洞庭湖演變的歷史過程》 一文中,根據歷史文獻資料,結合湖區地質、地貌、水文、考古調查和衛星照片,對洞庭湖演變的全過程進行了考察,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他認為,在全新世初至公元3世紀,洞庭湖地區還是一片河網交錯的平原地貌景觀; 4世紀至19世紀中葉,處在沉降擴展時期,唐宋時已淪為 “周極八百里” 的湖泊景觀; 19世紀中葉至今處於淤塞萎縮的過程中。整個洞庭湖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由大到小的演變過程。
②即今江蘇太湖。晉左思 《吳都賦》: “指包山而為期,集洞庭而淹留。” 《文選》 注引王逸曰: “太湖在秣陵東。湖中有包山,山中有如石室,俗謂洞庭。”
古稱雲夢。在湖南省北部,湖面跨岳陽、汨羅、湘陰、沅江、漢壽、華容、南具等縣市。《山海經·中山經》:“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史記·吳起列傳》:“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史記·蘇秦列傳》:楚,天下之彊國也,“南洞庭、蒼梧”。《莊子·天運》:“帝張鹹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即此。因湖中洞庭山而得名。為中國第二大淡水湖,面積 2432.5 平方千米。為構造斷陷而成,湖面海拔33米,最大水深23.5米,蓄水量155.44億立方米。匯納湘、資、沅、澧四水及新牆河、汨羅江,長江太平、松滋、藕池三口汛期泄入的洪水,調蓄後經城陵磯出口注入長江。歷史上面積曾達 6000 平方千米,號稱“八百里洞庭”。後由於湖盆泥沙淤積嚴重和人工圍墾,已分割為東洞庭湖、南洞庭湖及萬子湖、橫嶺湖、大通湖、目平湖等。由於湖泊容積日趨減少,大面積湖灘濕地成為候鳥越冬棲息地。已建有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盛產魚、蝦、蘆葦,湘蓮是洞庭湖特產。君山、岳陽樓是著名勝跡。
洞庭湖字典分解
洞庭湖的解釋 [The Dongting Lake] 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北部,長江南岸,湖水面積2820平方公里,南面湘江、資水、沅江、澧水注入,北在城陵磯匯入長江,洞
洞庭的解釋 (1).廣闊的庭院。《莊子·天運》:“帝張《鹹池》之樂於洞庭之野。” 成玄英 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間,非 太湖 之 洞庭 也。”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
湖國語字典 湖 hú 陸地上聚積的大水:湖泊。湖澤。湖灘。湖盪。湖光山色。 指中國湖北省和湖南省:兩湖。湖廣。 指中國湖州(舊地名,在今浙江省吳興縣):湖筆。湖縐。 筆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