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義和鎮

義和鎮

(1)在山東東營市河口區西部。面積126.3平方千米。人口2.5萬。鎮人民政府駐義和莊,人口1500。1949年屬霑化縣第六區,同年六區改為義和區。1958年建義和公社,1963年又為義和區。1968年撤區並社又為義和公社,1984年劃歸河口區改建義和鎮。主產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芝麻等。有林地1.85萬畝,果園1.1萬畝,葦田500畝。有鎮辦木製家具廠及建材、建築等企業。1939年震驚省內外的“義和鎮慘案”發生於此。沾孤公路通此。(2)在湖北省應城市南部。面積90平方千米。人口2.5萬。鎮人民政府駐義和集,人口1000。1930年以“重仁義、敦和睦”意名丁義和,後改今名。1949年為義和鄉,屬第六區。1955年改六區為陳河區,隸屬不變。1956年改為李集鄉。1958年為七一公社所轄,1959年屬陳河公社。1961年改李集鄉為李集公社,為陳河區所屬。1963年從陳河區劃入義和漁業公社。1975年義和、李集二公社合併為義和公社,1987年置義和鎮。地處江漢平原北部,為湖區平原。漢北河流經鎮境。主產稻、棉花、小麥,盛產鮮魚。水產養殖業發達。有印刷、針織、農機等廠。為市南部農貿集市。有公路通應城。有渡口碼頭。(3)在廣東省博羅縣南部。面積62平方千米。人口1.5萬。鎮人民政府駐義和圩,人口950。建國後為附城鄉,1951年稱城西鄉,1958年屬東風公社。1976年析置義和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鄉,1993年改置鎮。多為丘陵和台地。產稻、花生、甘蔗、豆類。盛產白石、瓷土。有食品和農副產品加工等廠。324國道經此。(4)在重慶市涪陵區西北部。面積70.4平方千米。人口3.8萬。鎮人民政府駐義和場,人口660。三峽庫區淹沒土地1.2平方千米,其中淹沒耕地1099畝,遷移人口765。因場內有一玉和橋,取其諧音義和為名。清鹹豐年間建場。1930年建義和鄉。1992年大山鄉併入建義和鎮。主產稻、玉米、小麥,特產青菜頭。有食品加工、修造等廠。319國道經此。(5)在重慶市開縣西部,西鄰四川省。面積61.6平方千米。人口3.3萬。鎮人民政府駐義和,人口 1200。清中期建場,取“仁義和睦”之意命名。1930年設義和場鄉,1935年改為義和場聯保。1940年更名義和鄉。1958年為義和公社,1984年復鄉。1992年納入魚龍鄉,置義和鎮。產稻、小麥、玉米、薯類。盛產漆、油桐,分別為省、縣重點產區。有釀酒、建材、水電、糧油加工等廠。有公路接開宣公路。(6)在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北部。面積16平方千米。人口1.5萬。鎮人民政府駐吳家新瓦房,人口400。相傳因清末有義和團成員在此起義,故名。1949年為簡陽縣鴻安鄉。1958年為洪安公社,大梁鄉併入。1976年改屬龍泉驛區。1981年改鄉,1995年置義和鎮。盛產鮮魚。有機制磚、電子器材、塑膠、食品、建築等業。成渝鐵路、龍石公路經此。

義和鎮字典分解

義和的解釋 語本《左傳·襄公九年》:“利,義之和也。”後以“義和”指講義氣,彼此和睦。 明 賈仲名 《對玉梳》第一折:“生著那義和的兄弟廝尋爭,孝順的兒子學生分。”

鎮國語字典 鎮 (鎮) zhèn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

順便了解:義不辭難【歷史典故】

為正義之事不避危難。《漢書.武帝紀》:“仁不異遠,義不辭難。”《明史.西域傳一》:“國家有事,臣子義不辭難。” 主謂 為維護正義不辭危難。《漢書·武帝紀》:“仁不異遠,~。”《明史·西域志》:“國家有事,臣子~。”※難,不可讀nán △褒義。用於寫正義的行為。→義不容辭 責無旁貸↔貪生怕死 臨陣脫逃知難而退 見死不救

義和鎮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