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白塔鎮

白塔鎮

北宋置,屬來安縣。即今安徽來安縣東北六十里半塔鎮。抗日戰爭時期為新四軍皖東重要根據地之一。1940年半塔保衛戰即發生於此,今建有半塔烈士紀念塔。


(1)古鎮名。在今安徽省來安縣東北。宋置驛及稅務於此;建炎中又置巡檢司戍守。(2)今鎮名。(1)在河北省沙河市中南部。面積78.2平方千米。人口5.8萬。鎮人民政府駐白塔,人口 3180。1953年設鄉,1958年併入新城公社。1961年析置白塔公社。1983年復鄉,1985年改鎮。地處丘陵。產小麥、玉米、穀子。煤藏豐富。有邢台礦務局章村煤礦。褡午鐵路和褡石、邢都公路經此。(2)在江蘇省金壇市北部,莊城河、通濟河環繞。面積37平方千米。人口2萬。鎮人民政府駐白塔,人口 2800。傳因塔得名。1949年設白塔鄉,1958年併入環城公社。1959年析建白塔公社,1983年復鄉,1994年置鎮。產稻、小麥、油菜籽及生豬、蠶繭、水產品等。有鑄造、電器元件、琺瑯、水泥製品等廠。鎮廣等公路經此。(3)在浙江省仙居縣中部。面積115.85平方千米。人口3.8萬。鎮人民政府駐白塔,人口 5800。宋曾置白塔寨。1950年為白塔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為鄉,1985年置鎮。產稻、柑橘、枇杷、蠶繭、茶葉。特產“仙居花豬”。有機械、編織、工藝品等廠。商貿繁華,有仔豬、木材、糧食等市場,為縣貿易重地。公路通縣城。名勝古蹟有西罨寺、景星岩、淨居寺、五代—宋古窯址、宋皇帝萬歲碑、宋川口堰等。(4)在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北部。面積39.2平方千米。人口4.2萬。鎮人民政府駐白塔,人口 1000。元代立村,傳白姓在村東沙灘上開店,故名白灘店;又因店房倒塌,稱為白塌店;後演變為白塔店,簡稱白塔。建國後曾分屬淄川縣第三、四區管轄。1958年隸屬崑崙公社。1962年由淄川區劃歸博山區,設海眼公社。1973年公社機關由海眼村遷至白塔村。1982年改名為白塔公社,1983年改鄉,1984年建鎮。孝婦河和季節性河流石溝河、東河、渭楊河流經鎮內。產小麥、玉米、大豆、穀子等。有煤炭、建材、機械、化工等廠和建築安裝公司。淄八鐵路、205國道張博段縱貫鎮境。有南萬山宋代古瓷窯址。(5)在山東省昌樂縣西南部。面積57.6平方千米。人口2.3萬。鎮人民政府駐白塔村,人口 1046。明正統年間張氏立村,因村側白馬廟中有一白色塔,故名。1950—1954年南部洛村鄉屬蔣峪區(第八區),北部屬高莊區(第七區)。1955年改屬第八區和第十五區,1956年屬辛寨區和蔣峪區。1956年2月撤區並鄉,分屬白塔鄉、高莊鄉;同年10月建白塔公社。1984年設白塔鄉,屬臨朐縣。1995年劃歸昌樂縣,改置白塔鎮。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屬沙山丘陵,東南部為沖積平原。汶河由西南入境。有高崖水庫。主產小麥、玉米、甘薯、穀子、高粱、大豆,經濟作物主要有黃煙、花生、西瓜、蔬菜等。礦產有鐵砂和磷礦粉。有食品加工、機械制修、磚瓦燒制等廠。濰九公路縱貫鄉境。(6)在廣東省揭東縣西部,南臨榕江支流南河。面積63平方千米。人口 8.9 萬。鎮人民政府駐白塔圩,人口 4360。駐地原名玉塔,後俗成今名。鎮以駐地為名。1958年屬磐嶺公社。1961年析置白塔公社,1965年龍尾分出另設。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北屬丘陵地,南為榕江平原。農產稻、甘薯、花生、甘蔗、蘑菇,林產松、杉。水果有柑橘、鳳梨、荔枝。有煉乳、醃製、抽紗、機繡、毛織、珠繡等廠。揭陸公路經此。

白塔鎮字典分解

白塔的解釋 (1).亦作“ 白墖 ”。白色的佛塔。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譯經·求那跋摩》:“是時天景澄朗,道俗哀嘆,仍於其處起立白塔。” 宋 蘇軾 《赴嶺表過金

鎮國語字典 鎮 (鎮) zhèn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

順便了解:白沙渡寨【歷史地名】

在今湖南安化縣南白沙溪,為宋平梅山蠻後所立五寨之一。

白塔鎮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