垣曲縣
北宋改垣縣置,屬絳州。治所在今山西垣曲縣東南五十七里古城鎮。民國初屬山西河東道。1928年直屬山西省。1959年遷治劉張鎮 (今垣曲縣)。
在山西省南部、黃河北岸,鄰接河南省。屬運城市。面積 1619 平方千米。人口22.3萬。轄5鎮、6鄉。縣人民政府駐新城鎮。戰國魏垣(王垣)邑、陽狐邑。西漢置垣縣,治今縣東南王茅,屬河東郡。東漢改名東垣縣,三國、兩晉因之。北魏皇興四年(470年)改東垣縣為白水縣,治今縣東南古城。為邵上郡治;並設清廉縣屬郡。北周武成元年(559年)改白水縣為亳城縣,又置蒲原縣。隋大業三年(607年)改亳城縣為垣縣,廢清廉和蒲原二縣入,屬絳郡。義寧元年(617年)復置亳城、清廉二縣。唐武德元年(618年)為邵州治,五年(622年)廢亳城縣,貞觀元年(627年)廢清廉縣入垣縣,廢邵州;垣縣改屬絳州。龍朔二年(662年)屬洛州,乾封二年(667年)復屬絳州。天授三年(692年)又屬洛州。長安二年(702年)再屬絳州;貞元三年(787年)改屬陝州,元和三年(808年)還屬絳州。五代因之。北宋改垣縣為垣曲縣,屬絳州。《續漢書·郡國志》作“東垣”,注引《博物記》:“(王屋)山在縣東,狀如垣。”縣因此得名。金興定四年(1220年)改屬翼州。元屬絳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垣曲縣併入絳縣,元至元十六年復置垣曲縣。明因之。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屬解州,八年仍屬絳州。1914年屬河東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1943年析縣西南部與聞喜、夏縣一部成立垣南縣,1945年改為康傑縣,同年撤銷。1947年河南省王屋縣第二區劃歸垣曲縣。1949年屬運城專區,1954年屬晉南專區。1959年遷治新城(今縣治)。1967年屬晉南地區,1970年屬運城地區。2000年屬運城市。縣以“周圍皆山,中垣如曲”,故名。黃河、五福澗河、板澗河、亳清河、允河、西陽河流經境內,屬南溫帶半濕潤氣候。農產以小麥、玉米、穀子、豆類、棉花為主。礦產有煤、銅、鐵、鋁土、金、石灰石、大理石、白雲石、重晶石等。工業有煤炭、採礦、冶金、化工、機械、釀酒、造紙、食品、玻璃等。禮垣鐵路和東濟、侯焦公路經過縣境。名勝古蹟有中條山森林公園、舜王坪、南海峪舊石器遺址、洪慶觀商城遺址等。
垣曲縣字典分解
縣國語字典 縣 (縣) xiàn 中國省級以下的一種行政區劃。 縣 (縣) xuán 古同“懸”。 筆畫數:7; 部首:厶; 筆順編號:251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