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言猶在耳

言猶在耳

形容先人的囑咐或自己的諾言,人們還清楚記得,但目前所做所為,已與當時所說完全不符。公元前621年,晉襄公死去。晉國執政大臣趙盾等以太子夷皋年幼,欲立長君,因遣使臣至秦迎晉襄公之弟公子雍歸國為君。為此,晉襄公夫人穆嬴每天抱著太子到朝中哭鬧說:“先君和太子有何罪過,你們撇開嫡子不立,反而到國外去找國君。你們怎么處理這個太子?”出朝後,又抱著太子到趙盾家裡向趙叩頭說:“先君死前,把這個孩子託付給您,說這個孩子成才便感謝您,不成才便怨恨您。現今先君雖已去世,可是言猶在耳,為什麼就把他拋棄了呢?趙盾和其他大臣都怕穆嬴這樣無休止的哭鬧,又怕人們起來反對自己。只好改變原來決定,立夷皋為國君,就是後來的晉靈公。

【出典】:

《左傳·文公七年》:‘穆嬴日抱太子以啼於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適嗣不立,而求外君,將焉置此?’出朝,則抱以適趙氏,頓首於宣子,曰:‘先君奉此子也而屬諸子,曰:‘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賜;不才,吾唯子之怨。’今君雖終,言猶在耳,而棄之,若何?’宣子與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逼,乃背先蔑而立靈公,以御秦師。”

【例句】: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


主謂 猶,還。說過的話還在耳邊。形容對別人說過的話還記得很清楚。或話剛說過,時間不長。《左傳·文公七年》:“今君雖終,~。”唐·駱賓王《代李敬業討武氏檄》:“公等或居漢地,或葉周親,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於宣室,~,忠豈忘心?”△多用以指責他人說話不算數。→記憶猶新↔過耳之言

言猶在耳字典分解

成語言猶在耳的解釋 猶:還。說的話還在耳邊。比喻說的話還清楚地記得。

順便了解:言必稱堯舜【歷史典故】

堯舜:遠古部落聯盟的首領,古代傳說中的兩位聖明君主。說話時總離不開堯舜。表示對堯舜時代的尊從。《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言猶在耳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