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 (緜) 州

歷史字典解釋

隋開皇五年 (585) 改潼州置,治所在巴西縣 (今四川綿陽市江東岸)。《元和志》 卷33綿州: “因綿水為名。” 大業三年 (607) 改為金山。武德元年 (618) 復改為綿州,天寶元年 (742)改為巴西郡,乾元元年 (758) 又改為綿州。轄境相當今四川羅江上游以東、潼河以西江油、綿陽間的涪江流域。宋徙治今綿陽市。元至元二十年 (1283) 廢巴西縣入州,屬潼川府。明洪武十年 (1377) 降為綿縣,十三年 (1380) 復升為綿州,屬成都府。清雍正六年 (1728) 升為直隸州,屬四川省。轄境擴大至今綿竹、德陽、梓潼等市縣地。乾隆三十五年 (1770)移治今德陽市東北羅江鎮,嘉慶六年 (1801) 復移治今綿陽市。1913年廢,改本州為綿陽縣。盛產井鹽。

歷史地名推薦:柳林

①在今北京市通縣東南。為元遊獵之地,並建行宮。《元史·世祖紀》: 至元十八年 二月,“辛未,車駕幸柳林”。又 《元史·文宗紀》: 致和元年 春,“大駕出畋柳林,以疾還宮”。皆此。②在今山西太原市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綿 (緜) 州歷史

相關歷史

綿 (緜) 州_綿 (緜) 州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