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州
隋開皇五年(585年)改潼州置,治巴西縣(今綿陽市東)。“因臨綿水為名”(《元和郡縣志》)。轄境相當今四川省綿陽、江油、安縣等市縣地。大業初改為金山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為綿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巴西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綿州。宋、元轄境略有變化。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廢巴西縣入本州。清時轄境相當今綿陽、安縣、北川、綿竹、梓潼、德陽等市縣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移治今德陽市東北羅江鎮。嘉慶六年(1801年)仍還舊治。宋屬成都府路,元屬潼川路,明屬成都府,清屬四川省。1913年廢,改本州為綿陽縣。盛產井鹽和絲綿織物。
綿州字典分解
綿的解釋 綿 (綿) mián 蠶絲結成的片或團,供絮衣被、裝墨盒等用:絲綿。綿綢。綿里藏針。 像絲綿那樣柔軟或薄弱:綿薄。綿軟。綿力。 像絲綿那樣延續不斷:綿延。綿聯。
州的解釋 州 zhōu 古代的一種行政區劃,所轄地區的大小歷代不同(後多用於地名):州縣。杭州。 中國一種民族自治行政區劃:海南省黎族苗族自治州。 筆畫數:6; 部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