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縣
高平縣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①西漢置,為安定郡治。治所即今寧夏固原縣。東漢末廢,十六國時復置,前趙為朔州治。北魏太延二年 (436) 改置高平鎮,正光五年(524) 復為縣,為高平郡治。西魏廢帝時改為平高縣。
②東漢章帝改橐縣置,屬山陽郡。治所在今山東鄒城市西南。因高平山為名。晉屬高平國。南朝宋及北魏、東魏為高平郡治。北齊廢。
③三國魏改高平侯國置,屬山陽郡。治所在今山東微山縣西北一百四里兩城鄉。《晉書·苟晞傳》:晉永嘉五年 (311) 青州刺史苟晞為曹嶷所敗,“晞單騎奔高平”。即此。南朝宋移高平郡治此。北齊廢。
④三國吳置,屬昭陵郡。治所在今湖南隆回縣東北高平鎮石腳村。西晉太康元年 (280) 改為南高平縣,後復名高平縣。南朝梁廢。
⑤北魏永安中置,屬長平郡。治所在今山西高平市西北二十里。郭子章 《郡縣釋名》 山西卷下:“ 《方輿勝覽》 雲,四面皆山,而中有平地,故曰高平。” 北齊天保元年 (550) 移治今高平市。北周屬高平郡。隋屬長平郡。唐武德元年 (718) 為蓋州治,六年 (623) 屬蓋州。貞觀元年 (627) 屬澤州。清雍正六年 (1728) 屬澤州府。民國初屬山西冀寧道。1930年直屬山西省。1993年改設高平市。
⑥東魏武定七年 (549) 置,屬高平郡。治所在今江蘇盱眙縣西北。隋開皇十八年 (598) 改名徐城縣。
⑦南朝梁置,為南建州高平郡治。治所在今河南商城縣東。北周改為平高縣。
(1)古縣名。(1)西漢置,治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三國魏廢。十六國時復置。北魏初改置鎮,正光五年(524年)復為縣。西魏末改名平高縣。歷為安定郡、朔州、原州、高平郡治。漢時其城險固,號稱“第一城”。東漢初隗囂將高峻擁兵據城,漢將耿弇等圍攻一年不克。(2)東漢章帝改橐縣置,治今山東省微山縣西北。因高平山得名。屬山陽郡。北齊廢。(3)三國吳置,治今湖南省隆回縣東北。屬昭陵郡。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南高平縣,旋復改高平縣。南朝梁時廢。(4)東魏武定七年(549年)置,治今江蘇省泗洪縣東南半城。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徐城縣。一說南朝梁置。(2)古舊縣名。北魏析泫氏縣置,治今山西省高平市。屬高都郡。北周改屬高平郡。隋屬澤州,大業初屬長平郡。唐屬蓋州。貞觀元年(627年)廢蓋州,屬澤州。五代因之。宋屬澤州高平郡,金復屬澤州。清雍正六年(1728年)後屬澤州府。1993年撤銷,改設高平市。
詞語分解
- 高平的解釋 隆起而平坦。《詩·小雅·天保》“如山如阜” 毛 傳:“言廣厚也。高平曰陸,大陸曰阜。”
- 縣的字典解釋 縣 (縣) à 中國省級以下的一種行政區劃。 縣 (縣) á 古同“懸”。 筆畫數:; 部首:厶; 筆順編號:
歷史地名推薦:愁思堆
在今陝西省藍田縣南。《晉書·苻健載記》:東晉永和十年年桓溫北伐,“苻健遣其子萇率雄、菁等眾五萬拒溫於堯柳城愁思堆”,即此。後改名桓公堆。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高平縣歷史
猜你喜歡
郡佐的歷史解釋
郡守太守屬吏的泛稱。王綏的歷史解釋
字彥猷,王愉子。少有馮郝的歷史解釋
或作馮赫。戰國時楚國宗愨風的歷史解釋
同宗愨長風。清蒲松齡繁畤縣的歷史解釋
西漢置,屬雁門郡。治誓死不屈的歷史解釋
寧死而不屈服,形容很郡計的歷史解釋
官名。晉書羊琇傳記羊燕山府路的歷史解釋
北宋宣和四年置,治所馮青的歷史解釋
東漢上黨人,字世威。章鴻釗的歷史解釋
浙江吳興今湖州人,字三徑菊的歷史解釋
源見陶潛三徑。借指歸投斧的歷史解釋
太平御覽卷六一一引廬淮陽專區的歷史解釋
年置。在今河南省東部金永熙的歷史解釋
清江蘇蘇州人,字明吉燕丹客的歷史解釋
借指荊軻。唐駱賓王送喻寒波掣逋的歷史解釋
官名。吐蕃官,整事大六麻鎮的歷史解釋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三宮的歷史解釋
皇帝皇后皇太后的合稱范攄的歷史解釋
唐末蘇州吳人,客居越邵睦的歷史解釋
宋河南人。邵雍異母弟
相關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