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壩鎮

大壩鎮怎么寫好看

大壩鎮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1)在廣東省普寧市東北鐵山西側。面積59平方千米。人口9.2萬。鎮人民政府駐大壩圩,人口4640。因駐地為大沙壩,故名。1958年設大壩公社。1974年燎原分出另設。1984年改區,1986年建鎮。東北部為丘陵,西南屬平原。主產稻、薯、花生,盛產楊桃、青欖、桃、李、青梅、梨等水果。有服裝、毛紡、抽紗、果菜加工等廠。池樟公路經此。(2)在廣東省和平縣中北部。面積166平方千米。人口3.7萬。鎮人民政府駐大壩,人口1550。駐地原稱大利,後稱大壩。1950年為和平縣第一區。1958年並上陵、附城、合水合建東山公社。1960年析置大壩公社,1983年設區,1986年建鎮。地處和平河及其支流交匯處,西北部為五指山。主產稻,並產大豆、花生。盛產木材、毛竹、香菇、木耳、土紙、松香等。有木器、農機修配、陶瓷等廠。忠定公路經此。鎮北有湯湖溫泉。(3)在廣東省五華縣東北部、琴江下游。面積73平方千米。人口4.5萬。鎮人民政府駐橋頭圩,人口4140。因琴江沿岸沖積平原(俗稱壩地)寬廣得名。1950年屬水寨區。1956年析置大壩鄉,1957年改稱河口鄉。1958年省入水寨公社,1978年析出梓皋公社。1983年設大壩區,1987年建鎮。主產稻,並產甘薯、小麥、大豆、花生、甘蔗等。漁業興盛。有小五金製作等手工業,還有塑膠、農機鑄造等廠。華五公路經此。古蹟有聯珠塔。(4)在廣西壯族自治區 * 南部,南連廣東省。面積77平方千米。人口2.4萬。鎮人民政府駐大壩圩,人口670。鎮區清道光年間始建。因駐地處原為大草壩,故名。原屬龍潭鎮,1985年析置大益鄉。1986年更名大壩鄉,1993年置鎮。產稻、甘蔗、荔枝、龍眼、柑橙、花生、橡膠、胡椒、劍麻等。有農機、食品等廠。有農貿集市。公路通沙陂、龍潭及廣東省高橋等地。(5)在四川省文縣南部。面積95平方千米。人口2.2萬。鎮人民政府駐大壩,人口3500。明崇禎時設大壩營,建石城,因名。1949年為大壩鄉,1958年改公社,1961年置鎮。1992年四龍鄉併入。產硫酸、硫、紙、烤菸、茶葉。有化工、造紙、機械、糧食加工等廠及小煤礦、水電站。縣南農副產品集散地。中大公路經此。(6)在貴州省仁懷市北部。面積86.9平方千米。人口3.8 萬。鎮人民政府駐安山村,人口 1420。明末清初在大營山腳有集市,名興隆場,清末遷至壩子中,故更今名。1932年置大壩鎮及心田等鄉。1942年改置大壩鄉,部分屬水塘鄉。1953年分置隆勝、安龍、青龍、文化、五岔、新田等鄉,1958年撤鄉建紅旗公社。1961年後析置大壩、五岔、新田、隆勝公社,1984年各改鄉,1992年合併建大壩鎮。產稻、玉米、小麥、烤菸、油菜籽、茶葉。附近有煤礦。仁習公路經此。名勝古蹟有洪恩寺、高崖十八洞。(7)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中部。面積77平方千米。人口2.2萬。鎮人民政府駐大壩,人口1.2萬。1991年由青銅峽鎮析置大壩鎮。因境東部有青銅峽水庫攔河大壩得名。為工業鎮區。有水泥、化肥、磷肥、建材等廠。包蘭鐵路經此並設站,109國道和沿山公路交會境內。古蹟有百八塔。

詞語分解

  • 大壩的解釋 水庫、江河等的攔水大堤
  • 鎮的字典解釋 鎮 (鎮) è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鎮反。鎮服。鎮懾。鎮守。 安定:鎮靜。鎮定

歷史地名推薦:漫??口

又作磨齊隘、磨#;#;口。約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李旺鄉東。北宋元豐四年年劉昌祚在此敗夏軍十萬。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大壩鎮歷史

相關歷史

大壩鎮_大壩鎮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