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
在山東省中部偏西。面積7742.7平方千米(市轄區2066.8平方千米)。人口547.6萬(市轄區158.4萬)。轄泰山、岱嶽2區和寧陽、東平2縣,代管新泰、肥城2市。市人民政府駐泰山區。西漢置奉高縣,治今泰安市東,為泰山郡治。北魏移治博平縣(治今泰安市東南)。北齊改泰山郡為東平郡。隋廢東平郡,改博平縣為汶陽縣,不久又改為博城縣。唐乾封元年(666年)改博城縣為乾封縣。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為奉符縣。金初置泰安軍,“泰安”之名始此。清乾隆《泰安府志》:“漢人稱天下之安如泰山而維之,名蓋取諸此。”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泰安軍為泰安州,治奉符縣(今泰安市)。明洪武初以州治奉符縣廢入,屬濟南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為直隸州,十三年升為泰安府,設泰安縣為府治。1913年廢府,分屬岱北、岱南、濟西三道(次年依次改名為濟南、濟寧、東臨道)。1925年分屬泰安、兗濟等道。1928年各縣直屬省。1940年抗日民主政權於津浦路西置泰西專區,屬魯西行政區;於泰山周圍置泰山專區。1941年於泰山專區南部置泰南專區,均屬魯中行政區;同年泰西專區改屬冀魯豫行政區,各縣分屬以上三專區。1945年泰南專區併入沂蒙專區。1948年泰山、沂蒙、泰西三專區均屬魯中南行政區。1950年泰山、泰西二專區合併置泰安專區。1958年撤銷,以泰安縣城和郊區置泰山市;同年將泰安縣和泰山市合併置泰安市(縣級),屬濟南市。1958年改市為縣,1961年復置泰安專區。1967年改名泰安地區。1982年撤縣設市(縣級)。1985年泰安地區和縣級泰安市撤銷,改設地級泰安市;原縣級泰安市改置泰山區。原泰安地區所屬寧陽、肥城、東平三縣劃入,代管萊蕪、新泰二市。同年汶上、泗水二縣劃歸濟寧市,平陰劃歸濟南市。1992年萊蕪市析出升設地級市;同年肥城縣改市,由泰安市代管。地處魯中山區西部,東部為魯中山區一部分,中部是廣闊的平原,西部多低山丘陵,西南部為平原。大汶河為境內第一大河,柴汶河、嬴汶河為其主要支流。東平湖為境內最大湖泊。屬南溫帶濕潤氣候。農產以小麥、玉米、甘薯為主,土特產泰山板栗、核桃、肥桃、汶香附、鹿角菜、泰山靈芝、何首烏、泰山赤鱗魚等,馳名中外。礦產有煤、鐵、岩鹽、石膏、硫黃、蛇紋石、碧玉等。尤其是泰山花崗石,經加工而成的紅、黑、棕、花、海浪石等板材,已成為暢銷國內外的高級建築裝飾材料。工業有冶金、煤炭、電力、化工、機械、建材、輕紡、造紙、食品加工等。地處於山東省西部經濟開發、東部開放的結合部。是連線東西、貫穿南北的要道,交通十分發達。京滬鐵路經此設站,辛泰鐵路橫貫東西,另有磁萊鐵路與兩線相通,泰肥鐵路在此接軌。104、105國道經此。泰山風景名勝舉世聞名,素有“天然山嶽公園”、“東方歷史文化的寶庫”等美稱,被譽為中華民族的象徵。1979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3年泰安經國務院批准成為旅遊開放城市,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泰山列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泰山名勝以岱廟、普照寺、碧霞祠、唐摩崖碑、經石峪石刻為最。紀念地有金山烈士陵園、馮玉祥墓等。
泰安市字典分解
市國語字典 市 shì 做買賣或做買賣的地方:開市。菜市。市井(街,市場)。市曹。市儈(舊指買賣的中間人、唯利是圖的奸商;現泛指貪圖私利的人)。 買:市義。市恩(買好,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