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山
①又名豆山。在今河北唐縣東北。《漢書·地理志》 唐縣:“堯山在南。”張晏曰:“堯山在唐縣北望都界。”《水經·滱水注》:“皇甫謐曰:堯山一名豆山,今山於城北如東,嶄絕孤峙,虎牙傑立。山南有堯廟,是即堯之所登之山者也。”
②在今河北隆堯縣西十五里。《金史·地理志》:唐山縣“有堯山”。《方輿紀要》卷15唐山縣:堯山在“縣西北八里。相傳堯始封此,因名”。
③在今山西沁縣西三十里。《寰宇記》卷50銅鞮縣:銅鞮山“本名堯山,天寶六年敕改為銅鞮山”。《清一統志·沁州》 稱:“有帝堯廟,今圮,土人疊石為堡,名為堯神寨,此山之所由名也。”
④即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濟市西南蒲州鎮南。《漢書·地理志》 河東郡:蒲反縣“有堯山”。《水經·河水注》:“河水南徑雷首山西,山臨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尚書》所謂壺口雷首者也,俗亦謂之堯山。”
⑤在今江西臨川市西北。《明一統志》卷54撫州府:免水山“在府城西北六十里。相傳唐堯洪水時人登此山者免害,故名。唐天寶間改名堯山”。
⑥即今山東青州市西北八里堯王山。《水經·淄水注》:“濁水東北流徑堯山東。《從征記》曰:廣固城北三里有堯山祠。堯因巡狩登此山,後人遂以名山。”
⑦在今河南汝陽縣西南。《水經·滍水》:“滍水出南陽魯陽縣西之堯山。”酈註:“堯之末孫劉累以龍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懼而遷於魯縣,立堯祠於西山,謂之堯山。故張衡《南都賦》曰:‘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於堯山’。”又,《汝水注》:汝水“又東屆堯山西嶺下,水流兩分,一水東徑堯山南,為滍水也。即經所言‘滍水出堯山’矣”。
⑧又名大柏山、大龍山。在今河南魯山縣西四十里。《水經·滍水》:“滍水出南陽魯陽縣西之堯山。”酈道元註:“堯之末孫劉累以龍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 累懼而遷於魯縣,立堯祠於西山,謂之堯山。”
⑨在今廣東英德市西北。《水經·洭水注》:陶水“東出堯山。山盤紆數百里,有赭岩迭起,冠以青林,與雲霞亂采。山上有白石英,山下有平陵,有大堂基,耆舊雲,堯行宮所”。
⑩在今廣東三水市西南。《水經·洭水注》:陶水“東出堯山,山盤紆數百里赭嵒迭起,冠以青林,與雲霞亂采。山上有白石英, 山下有平陵,有大堂基,耆舊雲堯行宮所”。《方輿紀要》卷101廣州府三水縣:堯山,“《郡國志》:山高四千丈,自番禺迄交趾, 俱見之。今高約百仞, 亦名凌山”。
(11)即今廣西桂林市東北十五里堯山。唐莫休符《桂林風土記》:“堯山廟在府之東北隅,與舜祠相望,遂名堯山。山有廟。”《寰宇記》卷162靈川縣:“按史傳:堯封里不到蒼梧,以其西與舜祠相對,邑人慕堯之風,遂名為堯山。”
(12)在今陝西蒲城縣北三十里。宋敏求《長安志》卷18蒲城縣:“堯山亦名浮山,在縣北二十里。《舊圖經》曰:昔堯時洪水為災,諸山盡沒,惟此山若浮,因以為名。”
(13)在今越南清化省西北部。《隋書·地理志》:九真郡九真縣有堯山。《寰宇記》卷171愛州軍寧縣:“堯山,清風靜夜,時聞法鼓之聲。”
(1)古山名。在今山西省永濟市南。《漢書·地理志》:河東郡蒲反縣“有堯山”,即此。(2)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東北與靈川縣交界處。因古時在山下建堯廟得名。曾名遼山,別名牛山。曾有茅庵、壽佛殿等寺廟建築。山麓有明代靖江王墓群。是桂林城郊最大的土山,春季人們多來此踏青;冬季每屆天降瑞雪,銀峰玉樹,蔚為壯觀。“堯山冬雪”為桂林老八景之一。
堯山字典分解
堯的解釋 堯 (堯) yáo 傳說中上古帝王名:堯舜(“堯”和“舜”,均為傳說中上古的賢明君主。後泛指聖人)。堯天舜日(舊時喻太平盛世)。 筆畫數:6; 部首:兀; 筆
山的解釋 山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