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敢怒而不敢言

敢怒而不敢言

唐.杜牧《阿房宮賦》:“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秦始皇的殘暴統治,使其完全失盡人心,人們心中氣憤而嘴上不敢說出來。後因以“敢怒而不敢言”形容心裡感到氣憤,但懾於某種威勢,不敢用語言表達出來。

清.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這兵丁或者從前賞罰裡面,有憾於李中堂,卻是敢怒而不敢言,一向無可發泄,忽然遇了這件事,他便借著神道為名,把他提名叫姓的,痛乎一罵,以泄其氣,也是料不定的。”


並列心裡憤怒而嘴上不敢說。語本唐·杜牧《阿房宮賦》:“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老舍《斷魂槍》:“看了看沙老師的臉,他~地說了聲‘是啦!’走出去,撅著大嘴。”△用於描寫受屈。→敢怨而不敢言 道路側目 道路以目 ↔敢怒敢言 帶怒直言犯顏直諫。也作“敢怒不敢言”。

多學學:敢言之【歷史官職】

漢朝下屬對上級言事的習慣用語。《論衡·謝短》: “郡言事二府曰 ‘敢言之’。” 漢簡中亦常見此語。 官名,即“三公”。《漢書·王莽傳上》:“三公稱‘敢言之’。”

敢怒而不敢言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