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

歷史字典解釋

忠臣一定要到子的家門尋訪。 古時認為能對父母盡孝的人才能對國君盡忠。語出《後漢書.韋彪傳》:“孔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李賢註:“《孝經緯》之文也。”《宋書.文九王傳.建平宣簡王宏》:“臣聞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安有孝如王而不忠者乎?”《資治通鑑.晉紀.孝武帝太元十年》:“慕容麟攻王兗於博陵。兗臨城數之曰:‘古人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卿母在城,棄而不顧。不意中州禮義之邦,乃有如卿者也!’”宋.晁沖之《師說代奚世卿作》:“古者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則楊君當必以當是大有庸矣。”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三:“自古求忠臣於孝子之門,今良楨外有嚴君,內有賢母,教誨造就之道,有過人者。宜乎在家為孝子而在朝為忠臣也。”明.徐憲忠《吳興掌故.宦業類》:“晉成帝鹹和二年,蘇峻據溧陽反,詔以吳興太守虞潭督三吳等諸軍事,討峻,譚母氏戒之曰:‘吾聞忠臣出孝子之門,爾當捨生取義,勿以吾老為累。’”


述補 尋求忠臣,必出於孝子的人家裡。語出《後漢書·韋彪傳》“彪上議曰:‘伏惟,明詔憂勞百姓,垂恩選舉,務得其人。夫國以簡賢為務,賢以孝行為首。孔子曰:‘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

歷史典故推薦:齞歷

《文選.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蓬頭攣耳,齞唇歷齒。”李善註:“《說文》曰:齞,張口見齒也;歷,猶疏。”後因以“齞歷”形容面容醜陋。宋 秦觀《春日雜興》詩之二:“繆挾江海志,恥為升斗謀;齞歷難刻畫,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歷史

相關歷史

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_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