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有虛名
只有一個虛名,指名聲雖好,無實際內容。李元忠(486-545年),趙郡柏人(今河北隆堯)人。以忠孝仁恕盛稱於世。東魏孝靜帝天平四年(537年),任光州(今河南光山一帶)刺史,當時正值災荒,百姓無食,面呈菜色。元忠上表朝廷,請求開倉放賑,救濟災民,等到秋收之後再補償所用的糧食。但朝廷只允許他用一萬石糧食賑災。元忠粗略地估計了一下,平均每家分放不過一升、一斗。只落了個賑濟災民的好名聲,根本解決不了實情。於是便私自作主,拿出十五萬石糧食救濟百姓。賑災之事完成後,才上表陳述這件事,朝廷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嘉獎了他。
【出典】:
《北齊書·李元忠傳》卷22,314頁:“……元忠表求賑貸,俟秋徵收。被報,聽用萬石。元忠以為萬石給人,計一家不過升斗而已,徒有虛名,不救其弊,遂出十五萬石以賑之,事訖表陳,朝廷嘉而不責。”
【例句】: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35回:“久聞劉景升善善惡惡,特往謁之。及至相見,徒有虛名,蓋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者也。” 清·劉鶚《老殘遊記》7回:“此人十四五歲時,在嵩山少林寺學舉棒,學了些時,覺得徒有虛名,無甚出奇制勝處。”
述賓 空有其名,沒有實際內容或真實本領。語出《北齊書·李元忠傳》:“元忠以為萬石給人,計一家不過升斗而已,徒有虛名,不救其弊。”《老殘遊記》7回:“學了些時,覺得~,無甚出奇致勝處。”△貶義。多用於學識、本領方面。→有名無實↔名副其實 名不虛傳。 也作“徒負虛名”、“徒擁虛名”、“徒有其名”。
徒有虛名字典分解
成語徒有虛名的解釋 空有名望。指有名無實。
虛名的解釋 [undeserved reputation;inflated reputation] 空虛的名稱,不符實際的聲譽不求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