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辨材

七年辨材怎么寫好看

七年辨材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馬相如《子虛賦》:“其北則有陰林巨樹,楩楠豫章。”南朝宋.裴駰《史記集解》:“豫章,大木也,生七年乃可知也。”唐.節《史記正義》:“按:《活人》云:‘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別。”

豫、樟兩種樹木極相似,需生長七年後方能辨認區分。後因比喻賢才晚遇之典。

唐.白居易《寓意詩五首》其一:“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後知。”

詞語分解

  • 七的解釋 七 ī 數名,六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柒”代)。 文體名,或稱“七體”,為賦體的另一種形式。 舊時人死後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稱“做七”。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 材的解釋 材 á 木料,泛指一切原料或資料:材料。教(刼 )材。素材。題材。就地取材。 能力,資質:材幹(刵 )。大材小用。因材施教(刼 )。 棺木:壽材。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歷史典故推薦:延吳

借指喪子而能拘禮之人。晉潘岳《西征賦》: “夭赤子於新安,坎路側而瘞之。亭有千秋之號,子無七旬之期。雖勉勵於延吳,實潛慟於余慈。” ●《禮記·檀弓》: “延陵季子適齊。於其反也,其長子死,葬於贏博之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七年辨材歷史

相關歷史

七年辨材_七年辨材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