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三諫

三諫

禮記.曲禮下》:“為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

古代禮法認為,如果臣諫君連續三次不聽,就算是到了一個適宜程度,應該停止進諫,不可無休止地去說。後因用為典實。

唐.竇常《謁三閭廟》:“君非三諫寤,禮許一身逃。”意思是說楚王不聽一再忠諫,屈原本可棄置不顧。

三諫字典分解

三諫的解釋 (1).三次勸諫。見“ 三諫之義 ”。(2).三個諫官。指 宋 代 吳昌裔 、 徐清叟 、 杜范 。《宋史·吳昌裔傳》:“ 吳昌裔 與 徐清叟 、 杜范 一日並

三的解釋 三 sān 數名,二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叄”代):三維空間。三部曲。三國(中國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筆畫數:3; 部首:

諫的解釋 諫 (諫) jiàn 舊時稱規勸君主或尊長,使改正錯誤:諫勸。進諫。諫阻。兵諫。從諫如流。 筆畫數:11; 部首:訁; 筆順編號:45125431234

不妨一看:三十六策,走是上策【歷史典故】

指遇到強敵或陷於困境,無法應付,只有走開為上策。《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檀道濟)三十六策,走是上策。”也作 ① 【三十六策,走為上策】。《晚清文學叢鈔(傳奇雜劇卷).洪楝園〈後南柯.賺書第十一〉》:“連年密謀,一朝敗露,三十六策,走為上策。”

三諫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