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運渠
唐代在今河南三門峽市和山西平陸縣間黃河三門峽人門島左岸開鑿的運渠。秦漢以來,關東漕運常由河、渭轉入京師長安,途經三門峽段因河中岩石屹立、水流湍急,屢有覆舟之虞。唐開元二十九年(741)陝州刺史李齊物為改善三門漕運,在人門島左岸岩石間開鑿一條運道。十一月開工,次年(天寶元年)正月二十五日完工。並開其山巔以為挽路。運道無定名,《唐會要》、《舊唐書·玄宗記》稱“渠”,《通典》、《冊府元龜》(卷四九七)稱“石渠”,《開天傳信錄》稱“天寶河”,《資治通鑑》稱“三門運渠”,宋後又名“開元新河”,《新唐書·食貨志》稱“新門”,當指三門(神、鬼、人)外新鑿一門之意。鏇因河泥淤塞,不能通舟。三門峽水庫修築前,尚有遺蹟可尋,全長280余米。
三門運渠字典分解
三門的解釋 (1).古代天子都城四面各有三門。《周禮·考工記·匠人》:“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 鄭玄 註:“天子十二門,通十二子。” 孫詒讓 正義:“雲‘天子十二門’
運渠的解釋 指運輸水渠。《明史·河渠志三》:“曰 南旺 ,東西二湖,周百五十餘里,運渠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