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歷史上唯一逼孫子當太上皇的皇帝?

導讀:太上皇,通常是指皇帝的父親,但也有例外。如,隋代楊侑尊祖父隋煬帝為太上皇,唐代李顯尊母親武則天為太上皇,西遼屈出律尊岳丈遼末帝為太上皇,明代朱祁鈺尊哥哥明英宗為太上皇。或祖孫,或母子,或翁婿,或兄弟,雖然不是傳統的父子關係,但均是低輩尊高輩為太上皇,還能說得過去。西晉時,篡位稱帝的司馬倫竟然逼迫被他趕下台的族孫司馬衷當太上皇,成為一歷史笑柄。

司馬倫(?—301年),司馬懿第九子,晉武帝司馬炎之叔,晉惠帝司馬衷之叔祖,歷任琅邪郡王、行東中郎將、宣威將軍,後封趙王。晉惠帝在位時,皇后賈南風矯詔擅權,屠殺皇族,剷除異己,淫亂後宮,引起宗室的不滿。元康九年(299年)十二月,賈南風設計廢太子司馬遹為庶民,幽禁於金墉城,朝野譁然。太子勢力聯合當時握有軍權的趙王司馬倫,密謀廢掉賈南風,復司馬遹之位。

司馬倫為人“性貪冒,可假以濟事”,答應出兵相助,但其下屬孫秀“知太子聰明,若還東宮,將與賢人圖政,量己必不得志”,出於個人私利,建議司馬倫“且緩其事,賈后必害太子,然後廢后,為太子報仇”,這樣既能“立功”,又能“免禍”(《晉書》),司馬倫遂按兵不動。不久,孫秀派人行離間計,宣稱太子勢力要廢掉皇后迎還太子,賈南風害怕太子復位後報仇,便派人將其殺死。

永康元年(300)四月,司馬倫以為太子復仇為名,帶兵發動政變,沖入宮廷,控制司馬衷,廢掉並幽禁賈南風,接著又派人將其毒死。隨即,司馬倫大開殺戒,誅滅反對勢力,排除異己,罷官無數,“內外群官多所黜免”,並矯詔“自為使持節、大都督、督中外諸軍事、相國,侍中、王如故,一依宣、文輔魏故事”(《晉書》),要像當年司馬懿、司馬昭輔政曹魏那樣。大權由此盡歸司馬倫。

揭秘:中國歷史上唯一逼孫子當太上皇的皇帝?

掌握實權後,司馬倫大肆封賞,“文武官封侯者數千人”。司馬倫才疏學淺,凡事皆聽於孫秀,致使政局黑暗,朝野不平。淮南王司馬允的討伐被剿滅後,司馬倫更是不可一世。八月,司馬倫“加九錫,增封五萬戶”(《晉書》),地位直逼皇帝。十一月,司馬倫又讓司馬衷立孫秀的本家孫旂的外孫女羊獻容為皇后,意在安排一個對自己有利的皇后,從而牢牢掌握內外大權,繼而謀篡帝位。

司馬倫有稱帝之心,路人皆知。為達成目的,且堵住悠悠眾口,司馬倫利用巫鬼伎倆,先“詐為宣帝(司馬懿)神語,命倫早入西宮(皇宮)”,又稱“宣帝於北芒為趙王佐助”,製造受司馬懿之託登基稱帝的輿論。等一切安排就緒後,司馬倫便“矯作禪讓之詔”,發動心腹“逼奪天子璽綬”(《晉書》),逼司馬衷退位,並將其幽禁於金墉城,派人嚴加看守,以防有變。為了掩飾篡逆行徑,當叔祖的司馬倫還不倫不類地給族孫司馬衷送上一頂“太上皇”的冠冕。

永康二年(301)正月,司馬倫稱帝,大赦天下,改元建始。為了籠絡人心,司馬倫下令,各類人才不用考試即可錄用,州郡負責簿籍的官員、各地駐京辦人員以及達到一定年限的太學生一律封為孝廉,各縣紀檢幹部一律表彰為廉吏,大赦之日在職在位的郡縣幹部一律封侯,其兒子、心腹、黨羽一律大封,其同謀者一律越級升遷,甚至奴僕衙役都得到了封賞。皇宮內外隨便抓個人就有官爵。

當時,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裝飾的帽子,由於司馬倫大肆封官送爵,一時間貂尾都不夠用,只好用狗尾來代替。於是,百姓編了兩句民謠“貂不足,狗尾續”用來諷刺朝廷,成語狗尾續貂”即源於此。因為濫封,各級官員數量太多,各類金銀官印一時間鑄造不出來,很多官員只有板書封號而無印信,如同空頭侯爵。如此胡鬧,連“百姓亦知其不終矣”(《晉書》),這個司馬倫快完蛋了。

司馬倫“素庸下,無智策”,自己沒什麼主見,朝政幾乎都委託給孫秀,“秀之威權振於朝廷,天下皆事秀而無求於倫”。孫秀原本是個有野心的小人,藉機“恣其奸謀,多殺忠良,以逞私慾”,越乾膽子越大,甚至連司馬倫下達的皇帝詔令也敢私自改動,“倫之詔令,秀輒改革,有所與奪,自書青紙為詔,或朝行夕改者數四,百官轉易如流矣”(《晉書》),朝廷的官吏體系幾乎被完全摧毀。

司馬倫篡位自立和孫秀胡作非為,激起了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的怒火。三王“並擁強兵,各據一方”,此番同時起兵,讓司馬倫非常恐懼。司馬倫派軍迎戰,雙方酣戰兩個多月,死傷十萬人,最終三王占據優勢,率軍渡過黃河,洛陽告危。外敵未平,內院又起火,四月,“左衛將軍王輿與尚書、淮陵王漼勒兵入宮,擒倫黨孫秀、孫會、許超、士猗、駱休等,皆斬之”(《晉書》),並將司馬倫控制,逼其寫下自廢詔書,命人迎太上皇司馬衷復位。

司馬倫前後共當了一百多天皇帝就被趕下了台,一場叔祖稱族孫為太上皇的鬧劇宣告結束。司馬衷重登皇位後,“詔送倫、荂(司馬倫長子)等赴金墉城”,並下令“大酺五日”,以示祝賀。梁王司馬肜上表“趙王倫父子凶逆,宜伏誅”(《資治通鑑》),司馬衷於是派人將司馬倫毒死,其四子亦全被誅殺。司馬倫死後,他所封的官員全都被罷免,朝中的官員剩下寥寥數人。被廢時,司馬倫曾表示想“歸老於農畝”(《晉書》),終成黃粱一夢。“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紅樓夢》中的這句話用在司馬倫身上,那是再合適不過了。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