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振鏞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歷史功過
曹振鏞,字儷生,號懌嘉,公元1755年出生,其父是乾隆帝時期的戶部尚書曹文植。曹振鏞是乾隆、嘉慶、道光三朝老臣,為官年齡達五十二年,在清朝官員中位於首位,無人居其左右。
乾隆四十六年中進士後進入官場,最開始選為吉士,任翰林院編修,後升侍讀學士。此後在嘉慶和道光兩朝歷任少詹事、通政使、體仁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首席軍機大臣、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兼上書房總師傅、太子太師、太傅,並賜畫像入紫光閣,列次功臣之首。道光十五年去世後,道光帝親臨弔喪,下詔褒恤,賜諡文正,入祀賢良祠,擢其次子曹恩濙四品卿。可以說曹振鏞和其父曹文植掌控了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大半個朝政,對於三朝的影響極大。特別是曹振鏞,因為某些原因,他的影響甚至上升到了整個清朝的角度。
李鴻章曾經說過:“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這人連官都不會做,那就太不中用了。”為什麼李鴻章會說出這樣的話呢?因為當官分三種:第一種是敢於直言,能辦實事的清官;第二種是魚肉百姓的貪官;第三種是碌碌無為,明哲保身的庸官。李鴻章之所以會說當官是最容易的事情,就是說的第三種官員類型。不表態,無建言,沒辦法。一說到乾具體事,解決實際問題,就退縮不前,置身事外,能推就推,能糊弄就糊弄。概言之,就是不幹事,也叫不作為。就算你沒有才能,就算你辦不了實事,只要學會推脫,就能安分的呆在自己的位置,做的好了,甚至可以升官。
這第三種官員的典型,就是曹振鏞。當然曹振鏞並不是沒有才能,但曹振鏞的為官之道便是“多磕頭,少說話”清人朱克敬《瞑庵二識》披露其自白云:“曹文正公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門生某請其故,曹曰:‘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
“多磕頭,少說話”的意思其實是,為官不冒進,不搶先,一切跟著皇帝的腳步走。說話要精簡,切中實際,並且要說的和上意。道光年間,道光帝是一個穩妥的人,科舉的士子撰寫八股文,只要格式正確,沒有太過出格的地方,就會判定其為好文章。曹振鏞作為道光帝的心腹大臣,嚴格跟著道光帝的腳步走,在評閱試卷時,將其作為標準,至於文章中是否有極其驚艷的治國之道,又或者是能安定天下的治世良方,倒是在其次。
曹振鏞不僅僅自己將“多磕頭,少說話”作為自己的為官之道,並且還將其教授給自己的門生子弟。《瞑庵雜識》記云:“道光初,曹太傅振鏞當國,頗厭後生躁妄。門生後輩有入御史者,必戒之曰:‘毋多言,毋豪意興!’”御史本來職責是監督,如此一來,大部分都得過且過,不能完好的履行自己的職責。
正是因為曹振鏞這種為官之道,因此後世很多人對其都持批判態度。認為是他導致了清朝滅亡的開始,因此許多人都稱其為清朝的掘墓人。不過小編要說的是,曹振鏞擔任“首輔”的時候,整個清朝後期的官僚風氣已經形成,並不是因為他個人的原因,導致了整個清朝官僚系統的不作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大部分官員自動選擇了最穩妥的為官之道,因此將清朝滅亡的罪責放在曹振鏞身上,未免太過沉重。只不過歷史需要有人背黑鍋,而曹振鏞恰巧就是那個最合適的人選,因此才得了無數罵名。
從歷史上來看,曹振鏞為官期間,實際上還是有些功績的。道光年間,最大的歷史功績,便是平定了張格爾叛亂,維護了祖國的統一。而當時曹振鏞作為整個事件的應對策劃人,起了不少的作用。另外曹振鏞是鹽商之後,享有許多特權,但是後來有人提出鹽政改革,就使他失去了不少的利益。但是曹振鏞卻極為灑脫的說:“焉有餓死之宰相家?”一笑了之,將祖傳利益、家族利益撇在一邊,支持鹽政改革,大度開明。
猜你喜歡:
奇特貪污手段:揭秘歷史上清代官吏的灰色收入
明末抗清名將史可法簡介 史可法抗清的故事
布衣尚書夏元吉是一個怎樣的人?夏元吉的歷史成就
張飛究竟為何要娶死對頭曹操的侄女為妻
譚嗣同父親譚繼洵生平簡介
八阿哥胤祀有幾個妻子幾個兒子?他為什麼會奪嫡失敗?
高陽公主的艷遇
馬來西亞叢林挖出16米巨蟒 司機當場被嚇死
張作霖殺戴憲生的原因是什麼
大西洋也將消失? “地球之窗”會因此而關閉嗎?
薛仁貴三箭定天山是怎么回事?薛仁貴軍事實力如何?
大太監馮保簡介 馮保是怎么死的?
清末歷史地理學家汪士鐸簡介 汪士鐸是怎么死的?他的詩詞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商鞅為何會被車裂
苦學成才的范仲淹
陳勝有什麼才能 陳勝吳廣為什麼能夠起義成功
陳圓圓與吳三桂的故事 陳圓圓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雍齒和劉邦是什麼關係 劉邦為何不殺多次背叛他的雍齒
趙括是誰的兒子 趙括的老婆是誰他的兒子是誰
蒙面小伙撬取款機13次未果 被抓後怪ATM太堅固
賣國賊張邦昌簡介 張邦昌是怎么死的?他為什麼會被殺死?
恐怖傳說:全身裸露婦女遭食人樹吞食
民族英雄戚繼光簡介 戚繼光被夫人“休夫”?
新發現:國外的烏拉爾山脈竟驚現史前三維地圖
如何評價王士禛此人?王士禛的詩詞
《牡丹亭》作者湯顯祖是怎么死的?湯顯祖的名句
世界十大詭異動物盤點 有種你肯定沒見過
鍾無艷是誰 關於鍾無艷的生平簡介
和珅的老婆是誰?和珅子女及其結局
一張富有爭議的照片:妻兒面帶微笑與丈夫遺體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