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抗清名將史可法簡介 史可法抗清的故事

\
史可法

史可法是明末抗清名將,史可法一生頗具傳奇色彩。歷史上對史可法的評價褒貶不一,下面我們來了解史可法其人生平。

史可法簡介

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0日),字憲之,又字道鄰,河南開封祥符縣人,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崇禎元年(1628年),史可法因進士身份任西安府推官,後轉平各地叛亂。北京城被攻陷後,史可法擁立明福王(弘光帝),繼續與清軍作戰。官至督師、建極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大舉圍攻揚州城,史可法拒降遇害,屍體不知下落。史可法死後,揚州梅花嶺一帶有許多號稱是史可法的軍隊,所以當時有史可法未死的說法。南明朝廷謚之為“忠靖”。清高宗追謚為“忠正”。其後人收其著作,編為《史忠正公集》。

正因為有史可法,才有後來的李自成,才有反清復明。雖然在之後,李自成的軍隊自身四分五裂,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維護民族最後一點榮譽上,史可法做了表率作用,明朝許多殘餘勢力就是因為史可法的堅持不投降,才喚醒的名族自豪感,和清軍鬥爭到底。

也有對史可法的軍事和政治貢獻持否定態度的,顧城就認為史可法在整個明崇禎年間,並沒有什麼突出的貢獻,反而作為政治家的他在決策新君王上犯了致命性錯誤,在軍事上雖然耗費了大量財力物力卻並沒有什麼作為,在抗擊清軍的時候,史可法手下的軍隊大多都投降,變成清軍的戰鬥力。沒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就不是有血有肉的存在。

史可法非常孝順,鄉里人都知道這個大孝子,崇禎元年的時候,史可法考中了進士,崇禎八年史可法被提升到右參議的位置,並且有了自己的領地,池州、太平作為史可法把守的兩座城池對史可法在軍事上的造詣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進攻北京明崇禎帝自縊,朱由崧成為明朝皇帝,並由史可法輔佐,但是受到馬士英的陷害史可法被迫離開。弘光元年,清軍南下,史可法駐守揚州,無奈又被馬士英陷害,手下大臣左良玉也戰死沙場。

清順治二年,清兵圍聚揚州城,曾想要勸降史可法,採取不流血的戰爭,但是史可法固守城池,以少對多。只好採取大炮強行攻破城門,史可法想要自殺,被手下攔住,說只要將軍不死就有希望東山再起。

史可法出逃的時候清軍下令屠城,史可法站出來投降希望能保存百姓的安危。史可法死後,被贈予諡號“忠靖”,在現在的江蘇揚州,史可法紀念館被修建起來,作為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也算是對這位明末愛國將領的一份緬懷。

史可法抗清

史可法抗清的歷程可以說是持久而又艱辛,作為明朝的政治家,一心為國家操勞,想要把自己獻給國家的人,國土被侵犯是不能容忍,試想自己嘔心瀝血為國,到頭來被外人搶占,這么多年來的付出打了水漂,有哪位政治家受得了這樣的屈辱。

崇禎十七年,吳三桂叛逃明朝,和清軍合夥,崇禎帝朱由檢在避難途中自縊結束了自己作為明朝最窩囊皇帝的一生。抗清大業拉開帷幕,明朝群龍無首,朝上朝下亂作一鍋粥,史可法首先立朱由崧為明朝皇帝,防止軍心渙散,且不論這一舉措給之後帶來什麼,在當時萬分危急的情況下,的確起到了穩定軍心和民心的作用,老百姓一看到皇帝還沒有放棄我們,我們也應該有所回報。

史可法也率領軍隊對抗清軍,清順治年間,史可法的部隊駐軍在揚州城,揚州以易守難攻著稱,沒想到請軍下定決心一定要奪取揚州,史可法意識到明朝大勢已去,下定決心死守揚州城,這是抗清史上的我高潮,也是終章,起初清軍沒有大炮,僅依靠人力,史可法的軍隊占據了上風,清軍想史可法投降也被回絕,這讓清軍將領大怒,隨著部下投降,清軍炮轟等噩耗傳來,史可法最終投降清軍,但願意以死來換取城中百姓性命。

沒有料到,在自己壯烈犧牲的二日後,清軍下令對揚州屠城,數十萬生靈在瞬間灰飛煙滅,城內更是一片狼藉,城中百姓無一倖免。殘忍的清軍被後世人所詬病,史可法的大義凜然和愛民為民的品質被流傳下來。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