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也將消失? “地球之窗”會因此而關閉嗎?

由於近千年來海平面的持續上升,地球上的許多地方都陷入了即將被海水淹沒消失的境地,比如說大家說熟知馬爾地夫、威尼斯等等。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連海洋也有可能消失?

大西洋也將消失? “地球之窗”會因此而關閉嗎?

最近,澳大利亞的莫納什大學地質學家意外地發現,在歐洲西南部的葡萄牙海岸附近的海域裡,一個令人震驚的地質現象已經悄然發生。

他們繪製了那片海域下面的海床,發現那裡的海床已經開始出現斷裂。這意味著原本應該持續保持平靜的西南伊比利亞板塊,開始出現板塊活動了。證據顯示,這種板塊活動會形成一個俯衝帶,這將是一種持續的地質活動。

我們知道,所謂的俯衝帶,就是一個地表構造板塊俯衝到另一個板塊下方地幔層的部分。在葡萄牙海岸附近出現的正在形成的俯衝帶,已經表明大西洋板塊的邊緣正變得活躍,同時還預示著一個新的地質循環已經悄悄開始,即歐洲大陸和美洲大陸越來越靠近,而兩者之間的大西洋正在閉合,最終將完全消失。

科學家指出,目前這一板塊要進入完全活躍狀態,將需要近2000萬年的時間。而未來真正把伊比利亞半島拉向美國,上演大西洋真正消失的劇目,大約還需要2.2億年的時間。

雖然大西洋的消失時間還非常遙遠,但眼前的新發現則為人們觀察被動邊緣變得活躍提供了一個絕佳機會;就算處於變化初期,這個地區的板塊變化信息也會對研究地球板塊變化的方式和細節,提供非常重要的參考數據。

消失是必然的嗎?

那么,為什麼說歐洲西南部的這個胚胎期的俯衝帶的形成,會預示太平洋即將消失呢?這種消失是必然的嗎?

地質構造運動是有規律的,巨觀上呈現的是地表上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的簡單循環。加拿大地球物理、地質學者威爾遜聯繫現代各種海洋實例,歸納了地球滄桑之變的多階段發展模式,這一變化模式被稱為“威爾遜旋迴”:即板塊活動的過程是,先分裂開超級大陸,形成溝壑和海洋,然後趨於穩定,形成新的俯衝帶;新的俯衝帶又會閉合大洋,使分散的大陸重新聚合在一起。歷史證明,這種超級大陸的分裂和聚合現象在以往的40億年間已經發生了至少三次。

而且,這種旋迴一般會經歷六個發展階段。萌芽階段——在陸殼基礎上因拉張開裂形成大陸裂谷,但尚未形成海洋環境。如現代的東非裂谷;初始階段——陸殼繼續開裂,開始出現狹窄的海灣,局部已經出現洋殼,如:現代的紅海、亞丁灣;成熟階段——由於大洋中脊向兩側不斷擴張延伸,使得海洋邊緣又出現俯衝、消減現象,所以大洋迅速擴張,如現代的大西洋;衰退階段——大洋中脊雖然繼續擴張增生,但大洋邊緣一側或兩側出現強烈的俯衝,使得海洋總面積漸趨減小,如現代的太平洋;殘餘階段——隨著洋殼海域的縮小,終於導致兩側陸殼地塊相互逼近,其間僅存殘留小型洋殼盆地,如現代的地中海;消亡階段——海洋消失,大陸相碰,使大陸邊緣原有的沉積物強烈變形隆起成山,如現代的喜馬拉雅山……當然,這種旋迴的6個階段不一定全部依次發展,小型或微型板塊的分裂和拼合過程也有簡化過程的特例。

大西洋也將消失? “地球之窗”會因此而關閉嗎?

依據“威爾遜旋迴”理論不難推斷,大西洋已經開始進入衰退階段了,未來消失已經是大勢所趨了。

“地球之窗”會因大西洋消失而關閉嗎?

如果大西洋即將消失,那么是否意味著大西洋底的“地球之窗”也會相應關閉呢?如果即將關閉,那么人類能否能在此之前,有充足時間破解“地球之窗”內部的秘密呢?

說來也怪,在四大洋里,只有大西洋底下有個“地球之窗”。早些時候,科學家就在非洲大陸西部、南美大陸東北部的大西洋海底發現一個奇怪的景象:在這塊位於三大地質板塊交會處的大西洋中脊區域,多達數千平方千米的地殼在這裡神秘消失,位於海洋地殼下面6千米處的地幔直接裸露在外,就好像地球表面的一個不小的傷口,也像是地球內部對外開了一扇窗。

“地球之窗”這個奇異景象的出現,也帶來了很多難以破解的謎團:地球為何會有傷口,傷口為什麼不能彌合,人類是否能夠借這個“地球之窗”來窺探地殼下面的地幔和地核的秘密……

目前,科學家們對“地球之窗”這個傷口存在著兩種猜想:第一種可能,是兩大原本相鄰的地質板塊在發生游離時,導致原本位於底層的地幔上升;不過,上浮至地表的地幔並非熔化的岩漿,而是固態的石塊。第二種可能,是由於地殼發生斷裂,導致海底地幔上方自然出現一個空洞。不過,也有科學家認為,也可能是上述兩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如果大西洋逐漸消失,就意味著大西洋周圍的陸地板塊要合攏,這自然意味著“地球之窗”要被徹底關閉。不過,科學家認為,未來大西洋走向消失之路,雖然能改變地球地質和氣候環境,但對人類的影響不會是滅絕性的,人類沒有必要為此感到擔憂。因為智慧的人類會依靠科學進步,逐一化解未來由此帶來的新難題。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