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夏完淳為什麼能成才?如何評價夏完淳此人?

夏完淳是明朝末年少年英雄,愛國詩人,同時也是一位神童。自幼早慧,“童之譽,”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十四歲即隨父抗清,為抗清義軍出謀劃策,侃侃而談。

說實話,中國歷史上神童還是不少的,不過大多數都是曇花一現,就像是王安石《傷仲永》

的方仲永一樣。

像方仲永是因為自幼未曾接觸過學具即可作詩,且詩詞富有靈氣,讓周圍人都十分神奇。當時周圍的富紳財主,為了求傷仲永的一首詩,會拿出不少的錢財給方仲永的父親。方父有了這樣一個賺錢的法子,於是便讓方仲永時常給人寫詩,不讓他上學繼續深造學習,由此發家致富。

學習一直都是不進則退的,方仲永長久時間沒有進行學習,最終等到年少之時已經泯然眾人,再不復年少之時的才華。方仲永這樣一個神童的夭折,還算是客觀原因。中國歷史上,還有許多未曾進入史冊資料的神童,是因為主觀原因而泯然眾人的。

神童夏完淳為什麼能成才?如何評價夏完淳此人?一個家庭如果有一個十分聰明的孩子,就會受到周圍大人的不斷讚賞。這些讚賞並不是不好,但是如果長時間如此,會讓孩子失去進取心,認為自己生而聰慧,一切都是小問題,不會再認真學習。一旦出現這樣的狀況,那么在天賦異稟的才華都會白白浪費。孩子們在飄飄然不知天高地厚中揮霍自己的天賦,最終泯然眾人。

夏完淳”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是典型的神童,但是他的才華卻未曾辜負。在他短短十七年的人生中,著有賦12篇,各體詩337首,詞41首,曲4首,文12篇。當中許多文章詩篇,都讓時人讀之為之感慨不已。那么問題來了,同樣是神童,為何他人泯然眾人,而夏完淳卻能長大成才,成為青史留名的少年英雄呢?

夏完淳雖然自幼早慧,但是到底還是一個不知事的孩子。俗話說的好,孩童就像是一張白紙,可以任由大人在上面寫畫,所以最後成為一張名畫還是一張不知名的塗鴉,周圍的環境和父母親友十分重要。

夏完淳本人在這方面就具有十分好的優勢,夏家是江南有名的書香世家,而夏完淳的父親夏允彝本人也是江南名士,才華極高,君子品性。與夏允彝來往的一干人都是忠君愛國的儒家名士,這些人的思想品質對夏完淳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夏完淳幼時受父親啟蒙,教授他四書五經,詩詞歌賦。同時在教授學識的同時,還不忘注重愛國主義的教育。後來年少之時又拜陳子龍、張溥這些才華極高之人為師,接受正統的儒家教育。所以夏完淳十二三歲的時候,就已經”博極群書,為文千言立就,如風發泉涌;談軍國事,鑿鑿其中。“

除了名師的教導,家庭環境的影響也十分重要。夏完淳並不是夏家嫡子,而是由偏方陸氏所出。古時候極為重視嫡庶之分,但是夏完淳的嫡母卻是一位十分賢良之婦。憑藉自己在詩詞書畫上的優勢,悉心教導夏完淳。同時對夏完淳親近生母,也表現的十分大度。所以也許最開始的時候,夏完淳會有一點不平衡之心,但是久而久之,在嫡母的關愛下,也解開了心結。

正是因為各方麵條件的出色,最終才使得夏完淳沒有辜負自己的天分,最終成長為一位讓世人和後人都為之稱讚的少年英雄。

夏完淳是忠君愛國的代表,當然因為歷史原因他的愛國思想是與忠君思想等同的。夏完淳奉朱明王朝為正統,這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為國犧牲的強烈愛國精神,卻仍然值得後世人讚揚。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