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美國、英國聯合研製的世界第一顆紅外天文衛星發射成功。

1983年1月25日

1983年1月25日,紅外天文衛星由美國德爾它3910火箭從范登堡空軍基地射入900公里高度太陽同步圓軌道。

該衛星由美國、英國和荷蘭3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共同設計和研製而成。飛行目的是觀測地面望遠鏡看不到的8至120微米間4個波段內的天空紅外源,探測恆星、電離氫區及分子雲、以及其他星系遠紅外,以期發現新的紅外天體,並繪出整個天空紅外天體圖。衛星本體為圓柱體結構,起飛重量約為1050公斤。衛星頂部裝有一架812公斤重的紅外望遠鏡,功率500瓦,設計壽命200至300天。星上主要觀測儀器是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研製的液氦致冷紅外望遠鏡,可繪製整個宇宙空間的紅外源圖。

該衛星升天后的新發現計有: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存在3個塵埃粒子環、行星際空間飄遊著塵埃纖細雲(科學家命名為“紅外圓谷”)、五顆新慧星、銀河中心呈氣體和塵埃狀等。

1983年11月10日,紅外天文衛星由於液擬致冷劑消耗殆盡,於21日結束工作。

歷史上的 月 

詞條推薦